“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4-29夏多田唐艳娟何明胜高丽
夏多田?唐艳娟?何明胜?高丽
摘要:针对“砌体结构”课程的特点,结合目前实际工程中砌体结构的应用情况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探索,以达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砌体结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37-02
“砌体结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结构设计类课程,砌体结构的发展也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国家经济实力以及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一齐被誉为“四大结构体系”。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逐步实施,对于工程人员分析实际问题、工程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高。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把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将“砌体结构”单独开设,学时32学时。
一、“砌体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高等教学改革。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查找,发现目前的课程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老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课程知识多是依靠大量的课后作业训练来加以巩固,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
2.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非常简单,要么是事实性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3.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追求上关注形式互动,追求表面上的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而忽视活动的效益和及时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4.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法,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以教师为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5.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下降
一方面:砌体结构工程项目目前在一线、二线大、中城市的主城区的建设规模有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课程开设在大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即学生理论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再加上学生毕业设计很少选择砌体结构工程,学生涉及就业的压力,造成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
二、“砌体结构”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措施来提高教育质量: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以便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为此,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和讨论”的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例如对于梁端砌体局压的讲解,以工程图片给出梁端局压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梁在荷载作用下有何特点以及梁下砌体受到那些荷载,找出梁端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互动式教学方法。实行教学互动,与学生之间有对话和交流,同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实现教学互动,首先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是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要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3)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课程以“工程设计能力”为主线,同时辅以必要的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等内容。在课堂讲授时,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上一部分内容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易于掌握,注重知识基本点、重点、难点和方法的讲授。要求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有重点,重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
(4)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注重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对于破坏机理,组织学生观看录象,直观生动地再现了整个破坏过程,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对课堂讲述的内容加强直观理解,同时也可了解工程采用的新技术。
(5)尝试将注册工程师考试有关知识引入课堂。推荐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向学生介绍工程注册考试的有关政策,有目的地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进行 “注册师”预备培养,结合国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让学生意识到将来土木工程行业实行持证上岗的必然之路,使考取相关职业证书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帮助学生为备考做准备,重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对于砌体高厚比的验算,以历年注冊结构师原题为例题,让学生在课堂求解,老师再讲解,主要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规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既保留传统,又勇于创新。
(1)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即黑板和粉笔。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核心计算公式推导等,采用板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参与具体推导过程,加深理解。板书字迹清晰、工整,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等内容的讲解,以及一些复杂概念和图形的模拟,采用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3)结构模型展示。各種结构的荷载传递路线、配筋形式和位置、各部分之间的支承关系等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较难表述清楚。用结构模型展示,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可以获得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大大节约授课学时。
(4)现场实物讲解。对于楼梯、雨篷、局压、挑梁等结构的组成和结构布置要点,结合大量的平时个人自拍现场实物图片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掌握课程内容,形成结构的整体概念以及对结构概念设计的理解。
3.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通过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发现,课程设计任务设置不合理、课程设计分组和选题较单一、课程设计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内容陈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引入实际工程,在课程设计内容设置、课程设计过程管理、课程设计成绩考核等环节进行大胆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
(1)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任务书,将实际项目工程引入课程设计,做到一人一题。多方收集砌体结构施工工程的建筑施工图,根据课程班级人数,选择合适的砌体工程的建筑施工图,以一套图纸为一个小组,根据建筑施工平面图纸的张数来确定小组成员的多少。做到一人一张建筑施工图,根据具体的建筑施工图来进行结构方案的布置和计算,每个小组成员给定不同的荷载大小,各自设计内容相互独立,一人一题,但方案布置又需要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参考各自图纸内容,杜绝抄袭,又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2)严格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考勤要求和课堂教学一样,严格考勤,要求学习委员制作分组及考勤表,每天抽查考勤2次,保证设计时间的投入。每2天抽查学生完成情况或让学生回报个人设计进度。小组成员考勤表现将影响整个小组每个成员的考勤。
(3)课程设计成绩考核。课程设计计算书成果提前上交,进行课程设计答辩。答辩表现良好者,给予最终课程设计成绩加分。课程设计答辩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通过答辩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实习交流,更大程度挖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4.注重“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课题组教师都积极参加“全国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以“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自身,不但掌握“砌体结构”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掌握土木有关核心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拓宽课堂教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卓越人才。
三、结语
砌体结构具有取材容易,造价低,施工技术简单等诸多优点,目前仍有很大的建筑市场,尤其随着国建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砌体结构在建筑行业仍然占很大的比重,对于砌体结构有关的知识的掌握不可忽视。通过在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探索。目前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课程设计能严格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综合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课程成绩和学生评教等方面,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梅,赵均.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85-88.
[2]李永梅,孙国富,张勇波.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77-79.
[3]陈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74-176.
[4]彭亚萍,谢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44-146.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