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2014-04-29
电影
宁愿花时间去修炼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费时间去期待完美的别人。
《蓝色骨头》
既然是崔健的电影处女作,无论如何也要看。影片的讲述者叫钟华,是个地下摇滚音乐人,还是个黑客,为了给患病的父亲筹钱,非主流的他不得不包装一个小歌手,而就在这时,他收到了父亲发来的邮包,邮包里藏着一段文革岁月中的凄婉故事……多年来,崔健喜欢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这是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共有的红色情结。谈到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崔健说,“真的是那样,真的是那么好玩的一帮孩子,真的是在阳光下,真的是一帮阳光人,不管怎么样,他们觉得自己是胜利者的后代,因为他们是第一代打下江山的子弟嘛,他们心里骄傲的东西,后边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的。”这种骄傲的记忆也反映在《蓝色骨头》这部电影里,倪虹洁扮演的钟华的母亲是个大美女,被首长的儿子看上后调到部队文工团学声乐,在首长家里,她看到了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纪录片,听到了披头士的歌曲。这段故事源自林立果选妃。崔健的童年时代有一段特殊的记忆:一个名叫林立果的业余歌手,第一次在北京空军大院里手弹吉他,演唱了披头士乐队的摇滚歌曲。他身穿军装的动人造型,在崔健的记忆中固化为文化先驱的偶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摇滚歌手,林彪元帅之子、空军军官林立果是崔健摇滚精神隐秘的启蒙者。施堰萍爱上了一个男舞蹈演员,而这个男舞蹈演员爱着一个作曲的男孩。这个有着反骨精神的美女改变了三个人的关系,并一起创作了一个大毒草《迷失的季节》。如果说,这段同性加异性三角恋是本片的亮点,那么那段现代舞则是亮点中的亮点。影片中有一句“生猛”的台词:“我不明白为什么生在那个时代却不能谈论那个时代”。这大概是崔健在红色情结、摇滚精神之外,最想表达的主题。看完影片,总结了这么三点:1. 一般片子的旁白太多是因为导演说不清楚故事和想要传递的信息,但又特想说清楚唯恐观众不理解。2. 导演看的好片子太多,眼界高,但囿于才情有限和基本功不扎实,又不屑于老老实实讲故事,结果影片透出指哪儿不打哪儿的业余和无力感。3. 现在流行跨界,搞得拍电影好像门槛很低,但拍好一部电影不是有诚意就够的,况且我从不买诚意的账。最后,真心希望崔健能把文革那段故事单拿出来拍一部电影,或许有拍出好电影的可能。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文艺的:导演是许鞍华,编剧是李樯,主演是汤唯。片长三个小时。女主角是情路多艰命运多舛31岁便撒手人寰的民国女作家萧红。李樯在创作剧本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寻找一个写历史的崭新的方法,追求一种新的形式。也就是戏剧上从布莱希特开始有的间离效果。或者是伪纪录片的方式,对那个时代进行一种解构,李樯说,“我要让观众知道我们是在扮演这段历史,但我们力争扮演得很像,这样让观众接受它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完全的被动者,而是一个观察者,他会迫不得已地进入一种思考中。”这种解构的间离的伪纪录片的新方法、新方式就是演员演着演着就对镜头说几句话,尤其是那个聂绀弩。看电影时,身后有个男的每次都能准确预知聂绀弩什么时候会对我们开口。《黄金时代》投资七八千万,包括汤唯、冯绍峰在内的30余位明星总片酬只有370万,但最后大概投资没有收回。我想,这不完全是文艺片的错,错在观众,首先去电影院的就是小众,而这部分文艺小众走出影院没说太多好话。
书籍
“在秋天感到悲哀是你意料之中的。每年叶子从树上掉落,光秃的树枝迎着凛冽的寒风和冬天的阳光,这时你身子的一部分就死去了。但是你知道春天总会来到,正如你知道河水冻结了又会流淌一样。”——海明威
《四季便当》(日) 吉井忍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次读到吉井忍的文章是在微信的公众号里:《帝都七大日本料理店:日籍作家吉井忍带你实地探访正宗日料(顶级吃货必备)》。读后的印象是:这个旅居北京的日本媳妇和日籍华语作家的文字中有美食,有文化,有风俗,有比较,最重要的是,这是个有良心的“托儿”,不像绝大多数美食记者或写手那样吃人家的嘴软,吃完回头骂街却在镜头前或文字里赞不绝口。于是,知道广西师大要出一本她的《四季便当》便决定收一本。吉井忍说,日本有给孩子准备的“通学便当”,要多多考虑营养均衡。有给上班的先生准备的“通勤便当”,得少油少盐,还得美味、分量足,但本书着重介绍的是最朴实的、普通的家庭便当。本书按季节共介绍了四十个便当和关于它的回忆,可以把本书当个随笔集看,也可以从菜谱步骤知道日本媳妇在北京是如何下工夫做出一些日本菜的。书中还充满了朴素温馨的记忆,比如,作者心中最美味的炸鸡块出现在小学二年级的便当里。小学一年级的晚秋,她的妹妹出生了。小妹妹给她带来快乐和惊喜,以及心中难以平息的寂寞感,家人的关爱全都给了妹妹,“但有一天母亲突然跟我说要不要去海边,原来妹妹睡得很香,留给外婆照看就行了……因为海滨之行是突然决定的,我们没有带吃的。母亲在海边一家便当专卖店让我挑选。‘炸鸡块便当!我毫不犹豫地指定自己的最爱。面朝大海,娘俩在水泥堤岸上坐着吃。我忘了母亲买了什么便当,只记得自己把一块炸鸡分给了母亲。呼吸着海风、吃着炸鸡块和白米饭,我心里特别甜美。因为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能独享母爱。”
《猫先生的生意》(意) 贾尼·罗大里 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罗大里是国际儿童文学最高奖安徒生奖获得者。他不只满足于给小朋友们讲述温馨友爱的故事,或者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或者让故事里充满奇幻色彩,惊得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和嘴巴,罗大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孩子既当孩子,又当大人,他想要传递的不只是我们从小从父母那里听到且耳朵已经听出茧子来的老生常谈,而是希望孩子们有抗争精神,热爱自由并独立思考。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游手好闲者的不屑。《猫先生的生意》整本书讲的都是猫,同名的这篇只是其中较长的一篇,此外,较长的还有《我跟猫走》和《猫星》,其余的则是童谣。罗大里非常喜欢猫。他将和猫有关的五花八门的意外情景、幻想的游戏、发现的乐趣和思考的深度结合在一起。一个朋友说过,“生活里有只猫是无比幸福的,这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的快乐,是专属养猫人的特别记忆!”新近“晋升”为猫奴的我读这本书时开始有了更切实的体会。罗大里说,“我希望有一天可以跟所有的动物交谈。”我可没这么大的野心,只是想跟我的来福交谈。有一天,它叫个不停,我实在不解,只能叉着腰说,“有本事你写下来!”《拴着皮带的孩子》这样写道:“我见过一个像小狗一样拴着皮带的孩子。猫惊讶地看着他,摇着仿佛一面自由旗的尾巴。”猫比狗更自我,因此也更自由,那种不疏不密的感觉把握得恰如其分。猫是爱干净的,正如那只叫阿古斯蒂诺的猫,因为爱干净而死,“没有谁的灵魂比你的更高贵。”还有那只叫加斯托内的猫,“喜欢高处,偏爱高度,正如所有纯洁的灵魂。”“它只在最高点漫步,只在必须喝牛奶的时候下到山谷。然后,再回到山峰之间,睡觉或思考。”猫的骄傲是适度的,它比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更有趣,如果你喜欢猫,或者想要了解猫,可以看看这本有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