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翻译活动

2014-04-29黄莹涂三堂

商业2.0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

黄莹 涂三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由丹·斯波伯和迪尔德丽·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要理解一种语言,靠编码和解码的表面功夫只能让交际双方“互相知道”说了些什么,只有靠认知和推理的办法,才可以让对方“互相明白”对方的话。作为一种书面的言语交际行为,翻译涉及三个交际者和两次示意推理过程,应用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译文、交际意图、文化差异、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最佳关联效果。因此,关联理论不仅强调文化语境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说明翻译的研究对象及翻译的本质。由于关联理论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的某些方面,所以也具有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翻译;三元关系

一、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回顾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识别存在与人类心理的内在机制,从而解释人类交际的方式。根据格拉斯 (H.P. Grice) 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在1986年丹·斯波伯(Dan Sperber)与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Wilson)在他们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语用学只需一个原则:关联原则, 其定义是“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胡壮麟 2007:195)。关联理论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取代了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code model)。这一模式涵盖了交际的两个方面, 明示是指说话人的交际行为,推理是指听话人为了识别说话人信息意图所发生的交际行为。该理论“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生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何自然、冉永平2001:32)。如今, 关联理论已经走过了“成长期”、“成熟期”和“修订期”(姜望琪,2003:108),该理论对认知语用学以及其他领域都带来了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关联翻译理论

2.1关联翻译理论的来源

关联理论的影响也拓展到翻译领域。关联理论与翻译的论述始于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 格特(Ernst August Guttt)。格特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与关联: 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on and Context)。格特认为交际中的理解不能仅仅着眼于代码模式,提出要考究关联理论所体现的交际模式,认为关联理论可以处理好那些意思不明确的信息,让它变得明确。

2.2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

格特(1991:94)认为:“译者翻译出的译本,目的在于把原交际者想传递给原语受众的设想传递给他的受众。”关联理论对翻译本质、原语的理解和译语的对等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作用,开拓了翻译的新视野。 钟焜茂(2002)指出:“从关联理论看,翻译是一种书面的言语交际行为。翻译涉及两轮交际活动中的三个文本。所谓两轮交际活动是指:第一轮:原语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接受者;第二轮:译者是交际者,译语读者是接受者。在这两个交际过程中,由于产生于人们大脑中意义具有不稳定性和动态性,且译者不可能参照自己大脑中所生成的意义,意义不存在可全部保留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翻译不能以意义为准绳,意图则是译者翻译时的参照物,从而论证了翻译是翻译意图的观点。所谓三个文本是指:其一,原语作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原语作者把文本(文本1)输入给译者;其二,译者通过推理形成图式文本(文本2),与译语接受者构成交际双方;其三,译者把图式文本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形成译语文本(文本3),到此交际过程终了。”

三.关联理论翻译观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指导

翻译作为一种书面的言语交际行为,是跨语际交际过程和文化移植过程的统一体。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极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关联理论中最突出的论点是语言交际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而不是解码过程,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希望用最少的努力来获取最多的信息 ——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如果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那么读者在阅读中无须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文本的创作或翻译来看,好的文本或译本要向读者提供最佳的内在关联性。从文本或译本的解读来看,读者理解话语的标准就是在文本话语与自己的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而不好是最大的关联。最佳关联就是用最小的推理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例如下面的一则幽默:

译文如下:

一个著名的中国外交官出席了上午早些时候在华盛顿举行的招待会。一位女议员喜欢故作文雅,问:“王先生,请问你是什么‘人? 中国人,日本人还是爪哇人?”“中国人,”他回答说,“夫人,你呢? 你是什么‘老? 老猴,老驴还是老美?”

翻译的交际效果主要是由它所达到的目的的程度所决定的(赵彦春 1999)。译者在在翻译过程中只是一种中间行为。译者首先必须忠实地再现原作者的意图,其次是再现原作者对原读者所做的设想,必要时译者可以从原语和语境中通过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语接受者。但由于受到语言、文化、价值观等差异的制约,译者处于二级交际语境中是不可能完全把原语所暗含的信息和译语所传达的信息完全对等链接,这就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关联理论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而這篇译文遵循了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原则”。原文中—— nese 指国籍的意义,—— kee指“人”的意义。若是按照字面则会把 “What ‘kee are you? Monkey, donkey, or Yankee?”翻译成“你是什么人,猴子、驴子还是美国人?”,如此一来译文就会黯然失色,其意蕴也会相形见绌,读者也很难领会到中国外交官对那位女士无礼的反唇相讥幽默的效果。这篇译文中译者煞费苦心把“What ‘kee are you? Monkey, donkey, or Yankee?”翻译为“你是什么‘老? 老猴,老驴还是老美?” 译文可谓是神来之笔,传意、传情和传神,做到了音美、行美和意美。译者没有拘泥于语码的限制,而是根据英语是语调语言和汉语是声调语言的特点,别出心裁地在文化差异间架起了桥梁,再现了原文谐趣的风格,使汉语读者依靠自己可及的认知语境,积极主动发现幽默所在。

结语

從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涉及原语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的三元关系;翻译不是静态的,具有双向交际的动态特点,译者要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关联翻译强调语境关联性、双向交际性和以读者为中心,要求译者应当尽量使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因而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原语作者的意图,还要兼顾译文读者的文化标准、语言规范和认知环境,那么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找到原文、译文、交际意图、文化差异、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并将原文语言文化纳入译文语言文化范畴,作出语境假设和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从而达到最佳关联效果。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的过程进行研究。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 2003)。但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选择最佳关联性,如何解决文化翻译和翻译层面上的缺省,如何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再现给译文读者等等,关联理论缺乏具体的准则和操作模式,因此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Gutt,Ersnst-A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1.1991.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欧阳利锋.如何翻译幽默[J].广东外贸大学学报,2002,(3):49.54.

[6]赵彦春.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03): 273-295.

[7]赵彦春. 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117-121.

[8]钟焜茂. 翻译活动的关联理论视角. [J]龙岩师专学报,2002 (08): 69-74.

作者简介:

黄莹(1983 - ),女,硕士研究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涂三堂(1967-),男, 硕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翻译
《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