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说明文教学也可以生动有趣

2014-04-29郑微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死海石拱桥说明文

郑微

说明文教学,不少老师出人意料的认为是最好上的,因为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教学几乎都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记住文体知识,每篇文章就只需像套公式一样去套就是了。这种现象,都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结果都只会把学生培养成按程序执行任务的“机器人”,毫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可言。作为一位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曾经最头痛的就是说明文教学,学生没有兴趣,老师也觉得无从下手,课堂枯燥无味,连自己都觉得汗颜。为此,我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几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种方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文学来自生活,很多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却没有认真思索过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文章,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所说明的很多现象其实就是学生常见的。如高低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早迟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高、低山农作物成熟的时间,低山地区玉米成熟,已收进粮仓后,高山地区的玉米还可以烧了、煮了吃;“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恰好证实了这个道理。类似的文章如《生物入侵者》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

二、适度利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以学生比较生疏的事物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多方位,多角度的为学生展示,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桥之美》这篇文章,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对外面的世界了解较少,见到桥的类型不多,也就无从去感受“桥”的美,教师如果在课前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下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桥,給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都可利用这种方法

三、将实验、操作引入说明文课堂

有些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某种现象的成因,这些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光由教师灌输式的讲解,结果只会费力不讨好,不但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累,而且效果不佳。笔者在教《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让学生准备了水杯、水、盐、鸡蛋,先让学生读课文前半部分,了解死海淹不死人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分别把鸡蛋放进淡水、盐水中,观察后得出结论:水中含盐量越大,鸡蛋就越往上浮。有了这样的结论,再看文章对死海含盐量的介绍,就轻而易举的理解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当然,这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有机把握,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物理课,化学课。

四、查找充实相关资料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说明文教学中应加入相关材料,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可让学生上网,去书店,图书室搜集相关资料,课前交流;课中,教师再链接拓展一些有关克隆的最新内容。这样一来,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二来为解读文本重点难点服务。《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都可以这样教学。当然,运用这种方法也要注意把握,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普知识课。

五、利用修饰、限制性词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果在教学中笼统的要求学生归纳出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针对这一困难,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化单调枯燥为生动活跃,从而做到化难为易。例如《中国石拱桥》,作为初二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入门之篇,必须让学生初步掌握从“抓住特点”角度去分析说明性文字,但如果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学生不但不能准确的概括,而且会使课堂枯燥无味,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倘若教师在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给本文标题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即是什么什么样的中国石拱桥。这种以课本内容为依据的修饰的添加格式如下:《_的中国石拱桥》。学生可以填写“古老的”“世界著名的”“成就辉煌的”“造型奇特的”等等词语,并说出一定理由,然后再进行综合。这样既让把握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又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得出的一点肤浅认识,还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急盼同仁们能给予批评指正,以促进一位涉教不深的教师的成长。

猜你喜欢

死海石拱桥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死海不“死”等
死海效应
死海不死
家乡的石拱桥
石拱桥维修加固施工方法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小跨径石拱桥实用加固方法研究
从地中海到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