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现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2014-04-29王晓明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研师生关系师生

负责人姓名:王晓明

主要承担研究任务人员:郑洪平、王万忠、程凯、杨长发、黄跃虹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课堂教学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教育人永恒的追求。

自2003年以来,围绕以校为本制度的建立,我市先后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四项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和“‘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以及“学科论坛”等系列大型区域教研活动,为课改理念的贯彻、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开展以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牵引作用,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

在这种大环境下,广大教师就积极投身课改,结合自己所教学科,针对学生,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效果。我们课题组就针对新形势下师生关系的定位与构建,通过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师生关系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端

从目前教育第一线的实际看,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师生关系的观念转化,其过程艰难而漫长。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目标教学,就是有目标可不讲教学;“双基”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自然具备了;至于素质教育,那就是“放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离开了管、卡、压,教师就“名不符实”!于是,历史记下了这样的事实——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育、教学、师生关系“涛声依旧”。就师生关系总体来说,在存在着急需改善和优化的复杂问题,其任务十分艰巨。

1、伦理关系方面,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位置”模糊、混乱。这里涉及的首先是学生观的问题。学生观,是指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怎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怎么样的态度问题。新时期的学生观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我们的现实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程跟;教师包讲,学生只需记好、背熟;学生违纪教鞭等着你;教师“过分”,学生疏远你、报复你……厌学情绪就源于此,因为学生的自主权没有了。

2、情感关系方面,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还是学生观的问题。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是父子母女关系,是君臣关系,我们之间地位不一样;我教你学,“知识就是权威”,你学的是我的知识……教师很难接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师生关系的因素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甚至发生矛盾,发生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认为老师就是要高于学生,导致师生思想隔阂、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方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并造成学生的閉塞心理或逆反心理。(2)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而忙碌。不管什么教育教学方式,超负荷的题海战术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因此部分教师对成绩不理想、不听话的学生威胁讽刺,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收到排挤,个性、心理收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咒骂老师,厌学、逃学等。(3)评价方式“唯分是论”,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使得老师认识学生更多的依赖分数,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理论假设: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它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旧思想认为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而我们的教育改革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抑制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相反,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因老师或学生的原因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而影响教学。师生关系紧张既影响教师教学,也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因上不下去课而屡屡搬救兵,找学校领导、家长、甚至有的气得哭、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既伤心又伤身,还会因教学成绩提不高而难以在学校中树立威信,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影响自己的前途,甚至厌恶教师职业。对学生而言,会因师生对立而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某学科,出现上课捣乱,给学生对着干、逃课,甚至有的学生因师生关系紧张而永不进学校大门,记恨老师一辈子。可见,师生关系十分重要,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改革。党和国家通过这次改革,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亿万青少年,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民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未来。而新课程的实施者——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儿童美好未来最主要最直接的“策划者”。教育学是“人学”,教育工程是“灵魂工程”。学校教育,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和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冲破重重阻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探究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实施改革的根本内容和任务。可从许多资料显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探讨上,较少涉及师生关系更广泛的天地——精神、思想和生活的互动关系研究。其实,师生关系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涵深刻的内容:伦理关系、情感关系。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猜你喜欢

教研师生关系师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