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系列之一:《欧洲文化渊源》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4-04-29王敏
王敏
【摘要】为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也为迎合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时代的发展要求,西安交大自2004年至今,为全部大二本科生开设了十几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其中一半为技能类,一半为文化类。经过十年的整合、筛选,现有的拓展课都已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多次访谈、问卷中,这一教学模式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也可为其它高校的英语教改提供参考与借鉴。这里以系列课程之一:《欧洲文化渊源》为例,深入探讨文化类大学英语拓展课的教学意义及理念,旨在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并阐明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希文明 文化知识拓展 批判性思维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74-02
当前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讨论中,一致否定了以四、六级应试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但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上,又出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一种观点注重英语的工具性特征,认为英语本质上是一门工具,英语教学应以技能性学习方式为重点,并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学术英语。而另一种观点则注重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认为语言既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又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教育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因为人的心智成长与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基于语言、教育的双重属性,提出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教育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理念是一致的,也与西安交大十年来的英语教改不谋而合。我校为大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十几门英语选修课经过了十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一直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就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系列之一:《欧洲文化渊源》为例,谈谈外语教学中人文性的不可或缺。
一、课程的教学意义
1.拓展文化知识,提高人文修养。
首先,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出许多有关西亚各族,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文化知识。三教有着共同的神学渊源。耶路撒冷同为三教的摇篮和圣地。然而,三教之间还有着矛盾冲突。从圣经旧约這部犹太民族的文化史中可以解读出犹太人的历史情结、文化乡愁、宗教凝聚力以及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发生在这里的民族争端、地区矛盾,都是文明的冲突,都与宗教意识形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今天的中东局势。因此,英语不仅仅是工具,还是一个开阔思维,了解世界的窗口。
随着教学的深入,可以发现圣经中有些故事超越了时空,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the Good Samaritan(好撒玛利亚人),意为好心人,见义勇为者。这个典故出自圣经新约《路加福音》,讲述了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先后有犹太人祭司和神职人员利未人路过,但都不闻不问,绕道而去,见死不救。最后,作为犹太人仇敌的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救起了伤者。这个寓言故事的意义在于人要有善心,要爱别人,不论其种族和宗教。据此,许多西方国家制定了《好撒玛利亚人法》,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公民有义务提供急救,如果善意救助造成被救者受到损害时,救助者可以免责。联系当下我们社会中时有发生的冷漠围观,见死不救,是否也需要变道德义务为法律义务,伸张社会正义。这些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具有普世意义,可以作为课堂讨论话题,从不同文化视角思考道德、法律以及人性的问题。
2.进行文化对比,启迪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由于这门课涉及到两希文明及中西文明对比,文化的碰撞与多角度思维常常引发质疑。例如,旧约中亚当、夏娃的传说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如果从两希文明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基督教信仰文化从中演绎出“原罪说”。而从希腊理性文化角度来审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人类从此和神一样,有了智慧,思想和力量。偷食禁果彰显出的是人类的探索与冒险精神。故事中的蛇是魔鬼撒旦的化身,是邪恶的力量,但也可以说它代表了一种启蒙精神,使人类从蒙昧状态中清醒过来。在神本意识与人本意识的对决中,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在古希腊的理性文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种不同理念的切换必然会促进批判性思维与质疑精神。
3.丰富审美体验,培养高雅的艺术品位。在美的享受中,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升综合文化素质。
由于课程的特点和性质,课堂上可以欣赏到大量的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涉及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艺术品的展示,为课程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知识平台。然而中西方在审美习惯、文化心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希腊人体艺术的题材大都来自希腊神话人物或运动员形象,其表现形式多为裸体。由于古希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裸体竞技的风尚,以及民主政治的自由氛围,让希腊人习惯于热情坦率地展示、欣赏和赞美裸体,将裸体作为一种可供沉思观照的严肃题材。
中国传统美学的风格则比较含蓄、内敛,多以山水花卉等自然景物为题材。“梅兰竹菊”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写照。在儒家礼教思想的束缚下,“存天理,灭人欲”,人性的自然流露受到压抑,人体欣赏被扭曲,沦为低俗、肮脏、欲望的象征,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禁区。因此,人体艺术很难作为审美对象而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时至今日,国家博物馆百年馆庆,期间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央视在播放这则新闻时将画面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隐私部位做了马赛克处理。网上一片哗然,迫于舆论压力,在重播中去掉了马塞克。这件事情值得我们反思。对裸体大卫像感到不自在,对人体艺术遮掩回避,其背后的心态是文化保守与文化偏见。长期的性压抑使中国人对性过于敏感,下意识的将高雅的艺术与低俗的东西相联系。这是对人体艺术的误解和不尊重。博物馆与媒体文化节目是帮助人们打开世界文化的大门,走出自己的文化圈子,了解不同的文化理念。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坦然面对,借此补上审美教育这一课。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区分艺术与色情,也是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和感受作品的形式美。古希腊艺术具有人类童年时期特有的纯净和理想化的端庄典雅。18世纪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称之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断臂维纳斯》姿态宁静而高贵,神情肃穆而温雅。《大卫》《掷铁饼者》《拉奥孔》这些黄金分割比例的经典之作个个体态激烈,面容平静,比例匀称,精神平和,表现出一种阳刚静穆之美。通过形式美还要看到蕴含其中的“身心皆美”的古希腊人文理想。希腊神话中人神同形同性,这是解读西方人体艺术的最佳启蒙途径。正是人性与神性的融合造就了完美的古希腊人体雕塑。我们从中看不到丝毫的色情与低俗,感受到的只是艺术的高尚和人性的尊严。这里不妨借用孔子的一句话作为诠释,“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了解英语典故及词语背景,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技能,扩大词汇量。
英语中许多典故来自希腊神话与圣经故事。这里仅以心理学的一些概念为例,如Electra complex(恋父情结),出自特洛伊战争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家族复仇的故事。阿伽门农之妻勾结情人杀死了丈夫,阿伽门农之女Electra又联合其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心理学上把这种对父亲的情结称之为“恋父情结”。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出自希腊神话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故事。Pygmalion effect(皮革马利翁效应),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一个美女雕像,在爱的期望中,雕像复活。皮格马利翁心想事成,与复活的雕像终结良缘。英语中还有许多词语和希腊神话相关。如narcissism(自恋),narcissist (自恋狂),出自希腊神话一个爱上自己水中倒影的美少年的故事。他为不破坏水中自己的倒影而渴死泉边,后变为水仙花。“水仙花情结”意为“自恋”。英语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课堂上通过大量相关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将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既可以从中获取解读人生的智慧,又可以全面提高英语语言技能。
二、課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1.“一桶水”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
《欧洲文化渊源》课程内容庞杂,信息量很大,涉及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和三种文化元素。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把握重点,取舍适当,对于教师来讲,也颇具挑战性。首先,要有“一桶水”精神。在大量输入知识的前提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这需要系统地读很多书,要有文化积淀。还要善于概括,梳理,对教学信息有所取舍。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内化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历练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气质与独特风格也会逐步形成。而风格的形成是教学水平达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只有学识、修养与境界的不断提升,才能始终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真正掌握课堂的话语权,使教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素养,也是大学的精神理念。对于文化拓展类课程尤其如此。多元文化时代必然产生多元价值观。由于相关参考资料种类繁多,同样的内容,不同媒介,不同版本,不同视角,甚至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解读。信息化时代更是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获取信息的手段非常便捷,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他们思想新锐,不满足于既有的答案,期待着新颖独到的见解。因此,要想成为学生的精神引领者,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个观点还不十分成熟,还不够深刻,但只要独到,客观,有理有据,就有可能成为课堂上闪光的东西,成为思想的亮点。
2.多方位主题式教学模式。
以两希文明为主题,以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为主线,利用网络、视频、课件、文本等多种手段,建构立体的教学框架。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创新语境和情景。通过人物分析、英语讨论、故事接龙、角色扮演等各种形式,学生们自主创新的课堂活动精彩纷呈。有的还作为选送节目参加了学校一年一度的“英语之夜”晚会。其中一个小组的课堂活动编排巧妙,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施,以复活节为主题,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设定了访谈、游行狂欢、恰恰舞、复活节彩蛋、以及复活节相关知识有奖猜谜等情节,从大屏幕到真人秀,从跑龙套到课堂主角,不断穿插切换,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个的小高潮。课堂成为展示年轻人风采的舞台。学生的想象力、才艺以及英语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愉悦和享受。而学生访谈、调查问卷中对这门课的肯定更增强了我们开设这些课程的信心。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学习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本身属于人文学科,其人文性特征是无法抹杀的。而人文学科对于受教育者的回馈是持久而深远的,不能急功近利。只有经过大学人文思想教育的洗礼,一个人才会成为健全、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6
[2]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 外国语,2010,(6):33-40
[3]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3-137
[4]高旭阳.思维在“断裂”处穿行——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找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9):71
[5]周平,傅洁莹.西方文化源流[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1
[6]虢剑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互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