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的“玄铁剑”
2014-04-29邝海炎
邝海炎
史可分证史和释史两个层面,证史本是释史的基础,但由于学风浮躁,当下不少学者疏于(乃至直接跳过)证史,而热衷释史,妄图以新观点迅速扬名“抢滩”。茅海建却不赶这时髦,他秉承“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致力证史,表现出一种类似金庸小说里玄铁剑的风格。
玄铁剑的特点是什么?“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如挺剑直刺,只要劲力强猛,威力远比变幻奇妙的剑招更大。
第一次领略到茅海建“玄铁剑”的魅力,是2009年游览虎门威远炮台后。我对炮台的印象是:炮台侧后防御差;炮重,机动夹角小,不灵活。回来后,重读茅公《天朝的崩溃》和《近代的尺度》,果然!沙角作战时,英军是“从侧面登陆,迂回攻击”;横档作战时,英军也“避实就虚,主力放在西水道,而且是上横岛薄弱的西北面”。英军战术成功,也就暴露了清军“侧后空虚”,“炮角小”等防御盲点,与我的观感不谋而合。茅海建史笔蕴含的逻辑力量如此之强,让人惊叹!
可搞思想史的罗志田却批评茅夸大了“武器装备战术等具体军事能力”,“在19世纪中叶的军事冲突与对抗中,战术与武器等因素的作用是否像在近年美伊战争中那样具有决定性呢?鸦片战争之后又80年的北伐战争,就是武器装备落后而更不怕死的一方最后取胜。”以常识判断,南方革命党有苏联的军事支持,武器装备再落后也不可能像鸦片战争那样跟对手差一个时代吧?而从虎门炮台的设置看,真难以相信罗志田以“不怕死”的精神取胜。
类似罗志田这种文人臆想,以治中国海军史闻名的马幼垣也时有发作。他在检讨林则徐的防御策略时认为,应待英舰近海时万舟齐发,“一旦靠近彼舰,即可飞索攀登,短兵攻击。”马老鄙夷林则徐无知,怎么却不知“飞索攀登,短兵攻击”本是林则徐准备好的战法之一呢?对这一战法,茅在《天朝的崩溃》一书里批评说,清船靠近必遭重大损失;英舰多包金属材料,即使你靠近了,鸟枪、火罐、喷筒难以得力;英舰高,战斗中攀爬不易……以现实约束条件将文人臆想逼退,这就是玄铁剑的魅力所在。
而在新书《戊戌变法的另面》中,茅的“玄铁剑”威力依然不减。1982年,宗九奇首次披露戴远传《文录》中陈宝箴被慈禧赐死的史料。2000年左右,邓小军、刘梦溪以陈三立的诗文为基础,以诗证史,对赐死一事“考实”。对于“赐死说”,张求会、李开军、胡迎建、马卫中、董俊珏对邓、刘乱解陈三立诗进行了批评,李开军还发掘到护理江西巡抚周浩于1905年5月6日的奏折,其中说陈宝箴“在籍病故”尤其重要,如果真是被慈禧赐死,周浩怎敢冒着触犯圣怒的危险奏请“将已革原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开复原衔”?茅肯定了李开军这条史料的价值,也补充1908年江西巡抚瑞良两次保举陈三立的事情以佐证。
针对“清朝档案何以未见慈禧赐死陈宝箴的记载”这点,邓小军认为,清朝本有销毁重大案件记录之例, “光绪二十六年,清廷实有汇呈销毁本年五、六、七月间所谓‘矫擅各旨的明谕(即慈禧两下令杀洋人的谕旨)”。李开军反驳,为什么杀张荫垣等人的谕旨在,独销毁杀陈宝箴的谕旨?李开军还问:何以杀张荫垣等是“明发上谕”面對陈宝箴却“密旨”?这里,李开军的驳斥有一个漏洞,就是跟邓小军一样,他认为密旨就没有档案记录,而按照茅的观点,即便密旨,在清廷也是有档案记录的,“清代杀大臣须得明确谕旨。”“若说慈禧太后的口谕,没有文字记载,松寿曾任总理衙门章京多年,知道清代制度之严,仅凭口谕,又何敢执行?”“更何况当时京、津等地的电报线已被义和团所焚毁,清廷的电旨最初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保定发出,后又改送到山东济南再发出,有着多道环节,杀张荫桓的谕旨是用‘六百里加急的传统方式送出,何以陈宝箴‘赐死之谕旨能如此不落痕迹?”“玄铁剑”直指文字记载,力道让文人“想象的翅膀”又一次折翼。
说实话,茅这本“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除了证实了张之洞与杨锐的密切关系外,并没有钓到什么大鱼,在史料的发掘上,茅似乎永远没有黄彰健、孔祥吉的运气,甚至李开军的运气也没有。但即使这样,他依然尺挪寸进,致力于“史实重建”,既不掠人之美,也不会在遭遇证史难点时“取巧”,一如玄铁剑的矗立,守护着史学的初心。
作为致力于批判过现代科技和意识为艺术带来伤害的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是“教宗”级的人物,他的这本《无边的艺术》虽然不磅礴,但却成了某种必读物。维利里奥通过四篇文章《等待意外》、《过度的艺术》、《博物馆之夜》、《无边的艺术》,既要控诉,也要表达质疑,“全球化”真的正确无误吗?如今看来维利里奥的思想已经不算是激进了,因为他所担心和指责的都已成为既定现实,他当初的耸人听闻已成腐朽之态。(朱白)
当昆德拉批评作为广告的电影谋害了作为艺术的电影时,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并未将电影清除出思想的领域。《宽忍的黑色黎明》所收录的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向我们展现了哲学与电影的完美互动,以及电影作为哲学思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具备的无与伦比的魅力。(顾文豪)
安娜·维亚泽姆斯基是法国著名影星,1965年,经朋友介绍,时年18岁的她在著名电影导演罗贝尔·布列松的影片《巴尔塔扎尔的遭遇》中饰演女主人公玛丽一角,从此开始其演艺生涯。《少女》是她的回忆录,关于与布列松从第一次会面到影片拍摄结束的合作全过程,她在此期间的个人生活,以及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所谓少女真挚无邪的情怀和咄咄逼人的年轻毛孔,都在这本不厚的回忆录中有所体现。(朱白)
當代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小万神殿》选择了20世纪业已离我们远去的十四位哲学家作为当代法国哲学的代表,他们是拉康、康吉莱姆、卡瓦耶斯、萨特、伊波利特、阿尔都塞、福柯、德勒兹、德里达、利奥塔、吉尔·夏特勒和弗朗索瓦·普鲁斯特。十四位思想家犹如天上的神灵,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现了思想之于时代的魅力与动力,而一个思想缺席的国度,终究只是一个空虚而孱弱的国度。(顾文豪)
《相遇》是作家格非的中短篇小说集,共十二篇,虽是作家的最新自选集,但却是早年的那些经典作品的再次结集。如今来重看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汉语先锋小说家的成名作,不仅仅是一种旧作重温,也可以称之为阅读中国当代近四十年里的最优秀作品。换言之,在某个成度上,更年轻的当代作家并没有真实有效地创造出超越当年辉煌的杰作。优雅、缜密、清新,以及东方的神秘色彩,重读《褐色鸟群》这些三四十年前的经典小说,当年的那些感觉犹在。(朱白)
两岸三地的文人墨客们,一到香港,就忍不住诉说心中压抑许久的欢喜与哀愁,《无物之阵》正是一本记录这些欢喜与哀愁的文化纪实访谈。阎连科、王安忆、毕飞宇、许知远、陆川、冯唐等等都是受访者,这里有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有对庸众的质疑,有对法治的呼唤,也有对自由的渴望和主张,对压迫的不满与声讨,对愚昧的伤感与反思。访问者茱茱喜欢鲁迅 “无物之阵”的比喻,而破阵的法门未尝不是一次次 “有心之问”。(顾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