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分权
2014-04-29南都周刊评论员
南都周刊评论员
几年前,河北科技大学教授谢志浩到北京涵芬楼书店演讲,他的开场白是:“各位好,我来自北京南郊的——石家庄。那是一块思想的沙漠,整座城市只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正在倒闭中。在那样一个地方,很寂寞。”
谢志浩教授的自嘲,正是河北首府石家庄的写照,也是河北省尴尬地位的缩影。在京津两个超大城市的吸附下,河北成为支撑着脑袋和心脏的贫瘠躯干,大树底下不长草,河北的感受当不仅是寂寞。最近北京高层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之后,河北多个城市欢欣鼓舞,保定、廊坊等地房价应声而起,河北实在太需要好消息,包括“保定成为政治副中心”这樣的传言。
其实京津冀原本是“一体化”的,京津冀分裂也不过近几十年的事。晚清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那时候京师和天津属于直隶,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也是河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时作为首都的北京,只包括宣武崇文等城六区,直到1958年,从河北划了几个县给北京,1973年划蓟县给天津,才有了现在的格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政府就曾提出环渤海经济带的构想,但至今没有起色,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不可同日而语。
以前提京津冀一体化,往往是河北最热心,迫切融入一体化的进程中,而北京、天津比较冷淡。河北长期所扮演的,只是给首都供水、供菜,充当钢铁基地的角色。当然,与北京相比,天津也是个弱势角色。
个人看来,让北京苦不堪言的雾霾,也是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功臣。河北工业多是钢铁水泥等高污染行业,全国污染排放城市河北十占其八,这些污染城市像一条项链“拱卫”着京畿。当南风吹起,浓烟北上,倒逼京城,喘不过气的北京终于意识到,自己跟河北真的一体化了。雾霾敲开了北京的城门。
雾霾不是一个城市的事,覆盖京津冀在内的治霾一体化,是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京津冀一体化的格局,既包括雾霾治理,又远远超出了单一目的,成为涵盖北京城市转型、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北方经济带、推动城镇化等方面的国家战略。
对于河北,京津冀一体化是无法再错过的机遇,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而它对于北京的意义,实际上并不下于河北。由于坐拥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北京成为机遇之都,2000多万人口住在一座城市,且增长的速度未见减缓。所有的大城市病症,都已经在北京身上显露出来,房价令很多人绝望,由城市布局带来的交通等问题,更成为难以解决的绝症。所以与其说河北需要北京,毋宁说北京更需要河北,这一点,北京方面应有清醒的认识。
如果站在高处观察北京,早上庞大的车流从四周涌进四环、三环、二环,拥堵;晚上同样多的车流再挤出二环、三环、四环,拥堵。天安门、故宫、中南海等静静地盘踞在中央。权力布局高度集中的城市形态结构,自北京建都几百年来从未改变。再往远处看,北京踞坐在燕山、太行山脉围成的高大椅子上,俯瞰整个中国,而全国向这座政治中心俯首,这一点也未改变过。若谈京津冀一体化,谈北京的城市转型,也必须从权力的运行方式破题。
我们应明白,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并非河北再次朝向北京,而是北京放开胸怀,拥抱京津,来释放自己的城市空间。北京应主动给予京津优质资源,而非动物园、新发地批发市场;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如医疗和教育资源,而不是再造几个睡城;应将权力中枢分流,而非派去一批清水衙门疗养院;是出让权力,而不是甩掉包袱。总之,京津冀一体化的要义,应该是去中心化、去集权化、去特权化,是权力的分流与分享。是的,就是分权。
只有给河北更大的空间,与京津成为一个体系,公共服务看齐,个人权利平等,工作机遇充足,工业结构协调,巨大的差距够缩小,人口自然会流动起来,为别的地方创造机会,就是帮北京分解压力。
分享资源这事,说起来容易,却是最难实现的一环,因为这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另外,严格的行政区域划分也是个大难题,还需要更高层级的机构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