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导 建立幸福课堂
2014-04-29邢立群
邢立群
【摘要】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课堂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幸福课堂通过搭建成功平台,巧用道具、理论联系实际、活化课堂评价等将幸福理念贯穿其中,使课堂变成幸福的海洋,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关键词】幸福课堂 特征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38-02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包括学习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讲到:“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做幸福的教师,打造幸福的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每个老师的追求。
课堂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习惯,从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引导下创建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促成学生幸福感的生成。
一、什么是幸福课堂
幸福感是当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心态,幸福课堂是师生在课堂上的自我实现后得到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潜能,找到了自己在班级的位置,知道了自己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之间应有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较好地组织和实施了教学活动,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幸福课堂的理解,我们应注意两点:
第一,幸福课堂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
学习幸福感指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绝对成绩,而是最大化在获得成绩过程中收获的点滴幸福。幸福课堂不能只关注学生考分的多少,而应在改善学生的现实体验和服务于學生的长远幸福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第二,幸福课堂既体现“独享”,也体现“分享”。
幸福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是“独享”的,但通过与他人建立起来的关系性活动,幸福又可以与他人“分享”,而且,幸福越与人共享,价值就越高。故幸福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享”与“独享”的统一:一方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与别人的交往和合作中享受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喜悦。
二、幸福课堂的构建
(一)改变授课模式,搭建成功平台
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是影响学生“幸福感”关键因素,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能品尝幸福。幸福课堂应为学生搭建成功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成为幸福的创造者。
1.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
每个学生都有显现或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还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讲完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后,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讲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时,学生能自己总结出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可先让学生总结,再选平时基础较弱学生总结到黑板上,帮助这些学生取得自认为的成功。有的成功在别人眼里算不上“成绩”,但对这些学生来说会特别高兴,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
2.在挑战中创造成功
人性中都有挑战和征服欲望,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挑战的平台,可设计一些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在挑战中创造成功。如讲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时,学生已能分别总结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此时再要求学生把两个过程总结到一个图形中,大大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课堂气氛高涨,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掌握知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为糖代谢过程的汇总奠定了基础。
3.在合作中分享成功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的主人。”教师应视学生为可塑的生命个体,给他们弘扬个性的空间。在小组合作中,成员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帮助又团结协作,这会激发个体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潜能,个人观点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解完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选择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风症等,对这些疾病的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同学们兴趣高涨,各展所长,喜欢电脑的学生制作的课件精美,口才好的学生担任讲解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展现,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巧用道具,降低难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学习应是快乐的:知识的探究、兴趣的养成、思维的升华中就蕴涵着无穷的快乐和幸福感。生物化学内容较抽象,而文科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一些抽象内容很难理解,可找生活中相近的例子帮学生理解,使学生获得幸福感。例如讲蛋白质结构时,讲解完后学生对蛋白质的结构还是较模糊,可拿些曲别针示范,把曲别针假想为一个氨基酸,许多曲别针连成直线就是蛋白质一级结构,把曲别针直线盘旋为麻花状即为二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即为蛋白质三级结构,把两个具有三级结构的曲别针链放到一起,即为蛋白质四级结构。通过例解,学生理解了蛋白质结构,脸上都露出了恍然大悟后喜悦的表情。
(三)理论联系生活,获得幸福感体验
实践会丰富学生的大脑,使其储备大量的形象信息,把理论与学生已有实践联系,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并在解决问题后获得幸福体验。
例讲不可逆抑制作用和可逆性抑制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喝敌敌畏等自杀的人有什么症状?学生不看书,也可说出:吐白沫,流口水,呼吸困难。
若你是位医生,如何解救?学生看书后,都能找到用氯磷定或解磷定。
为什么要这样解救?
因敌敌畏等农药进入体内后主要是和胆碱酯酶以共价建结合,使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而胆碱酯酶的功能是催化乙酰胆碱水解,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因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造成胆碱能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碱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强,表现出一系列中毒症状如流涎多汗、呼吸困难等。这即引出不可逆抑制的概念——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使酶活性降低,这类抑制剂不可用透析法等物理方法除去,只能用化学方法除去,故可用氯磷定或解磷定等试剂除去抑制剂——有机磷农药,使酶恢复活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喝有机磷农药能解救过来,有的人却不能,为什么?
学生不用看书,异口同声地说有的人喝得少,或被发现得早,就能被解救过来,而有的人喝得多,或被发现得晚,就不能解救过来,从而引出理论——不可逆抑制作用特点。在讲解完这些内容后,有学生就高兴地说:“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办啦!”
(四)活化课堂评价机制
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制约教学的整个过程,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幸福课堂的实现必须活化课堂评价。课堂评价要首先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其次,课堂评价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不能用统一模子来评价学生。课堂不是教师行为的模式化运作,教师要机智灵活地促进每个学生的生命完整和和谐发展。再次,课堂评价要把学生是否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要的评价尺度,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幸福课堂。
课堂作为生活的一个缩影,让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的感觉,这是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教育就是引导,教师语言的暗示、课堂的评价激励都能起到引导作用。如果问老师还能在课堂上再做些什么,那就多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师生共建幸福课堂。使学生在幸福的体验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林林.巧引导,铸就积极上进的学习[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20-23
[2]李明高.幸福课堂:意蕴、特征与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3]李永.中小学生课堂提问现状.南昌:江西教育期刊社2003.(6)
[4]沈金寿.浅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