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策略
2014-04-29何飞
何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際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对我们农村边远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多年来我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但取得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分组,应该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我听过二年级一堂“5的乘法口诀”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用25根小棒摆出5把小伞,每把伞由几根小棒组成的,让学生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得出5的乘法口诀。可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很差,在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是站在讲台上说,并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所以,我们看到的本堂课的合作学习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每个小组接受了学习任务之后,每个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差异很快进入合作探究阶段,然后通过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既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思考、发言的空间,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向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使每个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
三、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
四、指导,突出效果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问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交流,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时,要及时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从而形成“你能问,我能答”的积极合作氛围,突出合作效果。
总之,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才能解决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