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续)

2014-04-29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量比高感晚熟

大豆品种主要指标

1.普通品种

1.1 丰产性、稳产性

常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3.0%。

杂交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10.0%,且每年增产≥6.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6.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1.2 品质

每年区域试验,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

1.3 抗病性

1.3.1 花叶病毒病

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強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1.3.2 灰斑病

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1.3.3 炭疽病

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

1.4 生育期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

2.高油品种、高蛋白品种

2.1 丰产性、稳产性

常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4.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

2.2 品质

2.2.1 高油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每年≥21.0%,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之和≥59.0%。

2.2.2 高蛋白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蛋白质含量≥45.0%,且每年≥44.0%。

2.3 抗病性

2.3.1 花叶病毒病

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2.3.2 灰斑病

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2.3.3 炭疽病

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

2.4 生育期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

3.鲜食品种

3.1 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

3.2 品质

每年区域试验,口感鉴定为香甜柔糯型,每500克标准荚数≤180.0个,标准两粒荚长≥5.0厘米、宽≥1.3厘米,标准荚率≥68.0%。

3.3 抗病性

3.3.1 花叶病毒病

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3.3.2 灰斑病

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3.3.3 炭疽病

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

3.4 生育期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

附录:大豆品种类型

1. 高油品种

粗脂肪含量(干基)≥21.5%的品种。

2 .高蛋白品种

粗蛋白质含量(干基)≥45.0%的品种。

3. 鲜食品种

食用青荚的专用品种。

4 .普通品种

未达到高油或高蛋白指标要求,且粗脂肪含量(干基)与粗蛋白质含量(干基)含量之和≥59.0%的品种。

油菜品种主要指标

1. 双低品种

1.1 丰产性、稳产性

1.1.1 双低杂交品种

1.1.1.1 对照为双低杂交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增产≥0.0%。

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1.1.1.2 对照为双低常规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0.0%,且每年增产≥5.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增产≥5.0%以上。

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1.1.2 双低常规品种

1.1.2.1 对照为双低杂交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平均增产≥0.0%,且较低年份减产≤2.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减产≤5.0%。

每年区域试验增产与减产≤2.0%试验点比例≥60%,生产试验比杂交对照品种减产≤5.0%试验点比例≥60%。

1.1.2.2 对照为双低常规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

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含油量≥48.0%的双低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指标可在相应品种类型基础上降低5个百分点。

1.2 含油量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春油菜区≥42.0%;冬油菜,长江下游区≥41.0%、长江中游区和黄淮区≥40.0%、长江上游区和早熟区≥39.0%。

1.3 抗病性

田间病圃诱发抗性鉴定,高感菌核病品种不予审定。

1.4 稳定性

每年区域试验,常规品种异型株率<10.0%,杂交品种异型株率<8.0%。

2.特用品种

2.1 丰产性、稳定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2.2 品质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均应当达到特用品种标准。

2.3 抗病性

田间病圃诱发抗性鉴定,高感菌核病品种不予审定。

2.4 稳定性

每年区域试验,常规品种异型株率<10.0%,杂交品种异型株率<8.0%。

附录:油菜品种类型

1.1 双低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芥酸含量≤1.0%、硫甙葡萄糖苷含量≤30.0μmol/g(饼)的品种。

1.2 特用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油酸含量≥75.0%的高油酸双低品种;芥酸含量≥50.0%、硫甙葡萄糖苷含量≤35.0μmol/g(饼)的高芥酸品种;比对照早熟3天以上、抗倒伏、抗裂角,适宜机械化的双低品种。

马铃薯品种主要指标

1. 鲜薯食用品种

1.1 丰产性、稳产性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块茎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5.0%,且每年增产≥0.0%;生产试验,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1.2 品质

维生素C含量≥10.0 mg/100g鲜薯,粗蛋白含量≥1.5%,干物质含量≥15.0%,龙葵素含量<20.0mg/100g鲜薯,蒸煮风味好。

1.3 抗病性

晚疫病接种鉴定,早熟品种不低于同类型对照品种、中晚熟和晚熟品种中感及以上,田间发病较轻;马铃薯Y病毒病(PVY)接种鉴定中抗及以上;早疫病、黑胫病、环腐病、黑痣病和青枯病等病害田间发病较轻。

1.4 生育期

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早熟品种生育期不超过75天,中晚熟品种生育期76天以上。

1.5 商品性

薯块大小均匀,薯形整齐,耐贮运;商品薯率≥70.0%;畸形、开裂、空心等内外部缺陷块茎低于块茎总数的20%。

2.油炸加工(炸片、炸条)、全粉加工品种

2.1 丰产性、稳产性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块茎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5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2.2 品质

块茎6~8℃贮藏2个月后,还原糖含量≤0.4%、干物质含量≥20.0%、龙葵素含量<20.0mg/100g鲜薯。油炸品种,油炸色泽符合加工要求,全粉加工品种,薯肉白色。

2.3 抗病性

晚疫病接种鉴定,抗性不低于同类型对照品种,田间发病较轻;马铃薯Y病毒病(PVY)接种鉴定中抗及以上;早疫病、黑胫病、环腐病、黑痣病和疮痂病等主要病害田间发病較轻。

2.4 商品性

炸片加工型品种薯形圆形、炸条加工型品种薯形长椭圆形或长形,薯形整齐,大小均匀、芽眼浅,畸形、开裂、空心等内外部缺陷块茎低于块茎总数的20%,商品薯率不低于同类型对照品种。

3.淀粉加工品种

3.1 丰产性、稳产性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块茎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0.0%;生产试验,块茎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2.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块茎增产试验点比例≥60%。

3.2 品质

淀粉含量≥17.0%,耐贮性优于对照。

3.3 抗病性

晚疫病抗性,接种鉴定中感及以上,田间发病较轻;马铃薯Y病毒病(PVY)接种鉴定中抗及以上;早疫病、黑胫病、环腐病、黑痣病和疮痂病等主要病害田间发病较轻。

3.4 商品性

薯形整齐、大小均匀,畸形、开裂、空心等内外部缺陷块茎低于块茎总数的20%,商品薯率不低于同类型对照。

猜你喜欢

产量比高感晚熟
晚熟的记忆
晚熟
出色高感无负担,携EOS 6D Mark II巴黎街头漫步
◆2018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 万吨
2017年5月汽车产量比上月略有下降销量小幅增长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洋芋晚疫病药效对比试验总结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
国家大麦区试品种白粉病抗性鉴定评价
2015年1月台湾省生活用纸产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