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西部高校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2014-04-29李超
李超
摘要: 进入20世纪,智慧城市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人类又一次新的科技革命,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它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为目标,通过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西部许多城市也紧紧抓住这个发展契机,提出了本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构想,但相对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存在着人才匮乏、技术不足、资源短缺等问题,而高校高层次人才聚集、新技术应用广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西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关键词:智慧城市 西部高校 发展路径
自2010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引发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我国也启动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2013年确定了103个城市(区、县、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目前试点城市已达193个。今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今后城镇的健康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其中就提出了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资源利用,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智慧城市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智慧城市是指具有介入式、互动式功能的智能化数字城市,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全面的感知与广泛的互联,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它不仅是基于互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科技革命,而且通过实现远程教育、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方式,影响人类的文化、艺术、思想乃至社会生活,更是一场社会变革。
智慧城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能够充分利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和流程;二是更全面的互联,即指智慧的系统可按新的方式协同工作;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即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更智能地洞察世界,进而创造新的价值。因此,智慧城市存在着改变世界的潜力。
近年来,尽管国家从顶层开始大力推行智慧城市建设,但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智慧城市的推行仍然集中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北上广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如火如荼地建设。而与我国的657个城市相比,目前智慧城市只占29%,覆盖率仍然较低,西部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或只是概念阶段。因此,将智慧城市策略深入到西部的中小城镇甚至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东西差距的必由之路。
二、西部仍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成效巨大,但与东部相比,问题依然存在,西部仍然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和重点,主要体现在“五个仍然”:一是西部与东部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状况,仍然是西部各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四是扶贫工作仍然艰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五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是西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西部的重要地位、特殊使命,用足、用好国家扶贫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加快区域发展。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西部地区要想破除发展瓶颈,快速赶上东部,必须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而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西部高校面临的生存困境
西部高校地处内陆、经济不发达,与东部高校相比,不仅在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软件方面亦有不足,东部考生不愿来、西部考生不愿上,西部各高校面临着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的严峻挑战。
第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与精英教育不同的是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西部院校必须开门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社会认可。
第二,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各高校都经历了生源、面积急剧扩张的时期。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现在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高校很难有规模上大的突破,这也为不占地域优势的西部院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服务地方,面向本区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文化培训,是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学校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
第三,许多西部院校在科研方面受人才、设备、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承担本学科前沿性、基础性重大科研项目,唯有另辟蹊径,以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在解决区域发展难题、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中,取得更具现实意义、更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才能有所创新,更好的体现科学研究职能。
四、西部高校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1.转变办学理念。今年教育部将全国600多所高校转为应用型,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也是不断深化的工业化进程要求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还需要数以亿计的各类技能人才,将智慧城市的重大成果应用到各个领域,推动各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西部高校应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培养产业链高端的技能人才,以更大的信心、决心推进转型发展。
2.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中国正处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的时期,要求高等教育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要准确把握这一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将新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3.开展智能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智慧研发中心和推广中心。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技术是基础,管理是重点,民生是目的。每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要善于发挥这些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联手,推广数字政务、数字产业、数字民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4.重视非学历教育,成为重要的人才培训中心。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历教育,把大量的时间、资源都投入到了各级各类人才的学历提高上,所授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并不紧密。现在,从业要求对技能的需求日趋多样化,许多人也通过考各种证来提升自己,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非学历教育,通过新技术培训、订单式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区域内居民素质,比如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中增加信息化教育,以适应城市越来越常见的智能化。
5.与社会共享资源,成为区域资源中心。西部高校转型发展要以服务地方为职责,与社会融为一体,资源向社会开放,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体育馆等成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组织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文艺晚会、各种演出等也可以向社会开放,物尽其用,引领文化,使高校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大学。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将会使发展的机会更均衡,发展的速度更迅捷,西部高校应与政府密切配合,积极投入其中,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平台,强化创新驱动,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力争使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互动发展的进程中,成为推动西部发展改革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2-12-5.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OL].2012-03-01.
[3]唐建荣.智慧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4]民政部.2013中国民政统计年鉴[DB/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OL].2012-03-01.
[6]驻马店共识[N].中国教育报,2014-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