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元素时代
2014-04-29
《变形金刚4》在美国本土遭骂,在中国内地票房飙升,被许多媒体人视作反差和奇迹,这其实表面化了。
“迈克尔·贝实现了一切不可能。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竟然还有一部电影能比《变形金刚》前三部更蠢更无厘头。想知道是哪一部吗?”这是美国《滚石》的评论。“有些前女友,有錢了,打扮花哨了,脸也整过了,嗓门也大了……可是,你对她却怎么也爱不起来了,就像《变形金刚4》,虽然旧爱总是最美,可也不能这么没内涵吧。”这是中国《新京报》的评论。从质量品评的角度上讲,两国观众的审美标准似乎并没有什么分别。
伴随而来的还有大家消费情况的拉近,中国内地的首周票房逼近美国首周票房。中国成了这部美国电影的第二大票仓。相信教条主义的经济学者和实用主义的拍摄方,对这个结果应该都还满意。无论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定位,还是面向中国观众的众多中国产品的植入广告,都向我们揭示着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钱!为了钱,据说投资方最早还曾打算专门为中国观众特别制作一个版本,这个版本里,李冰冰等中国影人会特别出镜,美国版本里则没有他们。不知道现在在中国公映的版本,是汲取了那个最早的创意中的亮点,还是原始创意的延续。
一部电影在拍摄之初,就打算出两个不同的版本。按国人过去的理解习惯,这属于欺骗。但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这可能倒是一种尊重。对钱的尊重,以及因为爱钱而不得不在他们过去不太认真考虑的异国元素前放下架子,进行认真的处理。这一点,无论是10年前的《骇客帝国》还是近年的《功夫熊猫》《碟中谍》《钢铁侠》,都有过近似的表现,虽然效果不一。
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获得的戏剧性的地位改变,世界电影确实也面临着一个“要不要进入中国元素时代”的抉择。这方面,对“钱景”超级敏感的美国影人,已经开始动手了。只是由于过去国人不善于打造自身文化在异域的形象,才暂时没有获得今天日本文化在欧美观众眼中的地位。但只要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增长,这一天应该为时不会太远。难弄的倒是,今天的国内影人怎样在自己的文艺作品里用好本土的特点?
硬性地在大投资里灌输说教,显然是不行的。周润发演的《孔子》与刘德华演的《墨攻》哪个更能传递古典气韵;《王的盛宴》和《鸿门宴传奇》,《赤壁》和《见龙卸甲》哪个更能向今天的观众传递现代人审视历史的智慧;美国观众恐怕不会对《一九四二》太感兴趣,但他们未必看不懂《集结号》;《让子弹飞》在国外普通观众那里,会不会像曾经的二人转出国演出一样,遭遇“三观不正”的质疑……
一切的一切,考量的,无不是影片在创作时的心态与心境。这方面,资本对影人能起的好作用应该是非常有限的,至少从现在看是这样。因为今天的国人还没有学会想一件事时,不要把钱置于精神诉求的核心位置。影视人拍作品当然是要赚钱的,但观众去看作品却并不感兴趣主创者对金钱多么热爱。这是现阶段中国电影、娱乐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中的一对矛盾。谁缓释和超越了这对矛盾,他的作品就会拥有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