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窑洞真是“特权染缸”吗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伙食费萧军特权

不久前,有学者在网上发表《延安窑洞中的特权——读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之一》(以下简称《特权》)一文。从具体论点来看,《特权》作者仅以萧军日记中一些似是而非和道听途说的现象为论据,就认为延安时期存在不平等和领导者的特权,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延安时期的陕北社会经济非常落后,加之又是特殊的战争环境,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不得不实行供给制。这种制度在實行过程中难免出现萧军等看不惯的事情,但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根据有关陕甘宁的史书和资料,可以说明当时的供给制主要在机关、部队、学校及一些事业单位实行,供给的项目包括办公费、伙食费、津贴费、粮食、被服及其他费用。从伙食费标准看,当时确实有大灶、中灶和小灶之分,但绝对不是只有党的领导人及其家属子女可以吃小灶,政府规定残废军人、保育院与托儿所儿童及政府批准的文化技术人员均按照小灶标准发给。在津贴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应上也有差别,但绝对不是党政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最高,有关文件规定对国际友人、非党人士、文化技术知识分子和老、弱、妇、孺、病员等供给予以优待。对此,有不少当年在延安生活过的中外人士都有相同的回忆。徐懋庸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说:“红军出身的各级领导干部,一般每月的津贴费,最高不过4-5元,而对一部分外来的知识分子,当教员或主任教员的,如艾思奇、何思敬、任白戈和我这样的人,津贴费每月10元。1938-1939年间,延安的物价很便宜,猪肉每斤只值二角,鸡蛋一角钱可买十来个,所以,这10元津贴费,是很受用的。”

猜你喜欢

伙食费萧军特权
金秋待归
萧军
无聊是一种特权
萧军纪念馆
伙食费
伙食费
忆青年萧军二三事
我多么想和别人一样幸福
试论现阶段特权问题及其治理
『人大代表』不该成为特权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