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单刀会》看关羽的人物形象

2014-04-29贾喻翔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单刀鲁肃关汉卿

摘 要:《单刀会》是关汉卿著名的历史剧,是作者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的一部优秀元杂剧,塑造了一个个姿容轩昂、智勇双全、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其中也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汉民族感情和严肃的正统思想。

关键词:关羽形象塑造; 《单刀会》

作者简介:贾喻翔,男,汉族,安徽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J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

一、关羽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

《单刀会》又叫《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题材来源于民间流传的关羽英雄事迹。作者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羽的英雄形象也一直备受人民的推崇,早在唐代关羽的形象就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到了宋以后更是为其赋予了神勇忠义的传奇色彩。民间甚至把关羽奉为神灵,相信其死后依然能降妖除魔。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已经从是一位忠义勇武的武将,演变成了一个法力无边、助国救民的神话形象”。

关汉卿正是根据这段描述而演义创作出了元杂剧《单刀会》,剧写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宴请关羽,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单刀赴会,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然而历史上真正“单刀会”的故事,究竟是不是如杂剧所写的那样呢?

根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驰,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 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國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1]

作为历史剧,关汉卿的《单刀会》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塑造出了一个忠义勇猛,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虽然杂剧中虚构了甚至颠倒了部分史实,但是关汉卿对《单刀会》巧妙的设计和大胆的艺术创造让全剧情节更加紧凑,更加突出了关羽神勇威猛的英雄形象,满足了观众的欣赏愿望,正是因为这样《单刀会》的故事日渐深入人心并被不断传唱,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二、《单刀会》中的英雄形象

《单刀会》作为元杂剧一共有四折,主人公无疑是关羽,然而前两折作者有意不让主人公出场,第一折通过乔公之口诉述了关羽的英雄事迹和他的高大威猛:

【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支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2]

不仅道出了关羽的英雄事迹而且勾勒出了关羽威武的形象特征,“三绺美髯飘、一支虎躯摇”,运用了两个动词飘和摇将原有的静态外貌写活,让人眼前一下子就呈现出了一个活的关羽。在乔公处受阻之后鲁肃又找到了司马徽,也就是全剧的第二折,当听鲁肃说“我便索取荆州又何妨”之后,司马徽立即警告说“他圆睁开丹凤睁,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

第三折关羽终于出场,但作者没有立马让情节进入赴会的情景,而是继续侧面烘托出关羽的形象。比如当鲁肃送信人黄文只是看到了关羽的外型时就替鲁肃捏了一把汗“我出的这门来。看了关公英雄一个神道相。鲁子敬,我替你愁哩!”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对比衬托,把韬略过人、威武盖世的关云长形象凸显在人们眼前。

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戏剧本身具有很强的抒情成分,戏剧抒情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各种复杂的戏剧纠葛在人物内心的回响。关汉卿合情合理的让关羽坐船由江上赴会创造意境,并借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情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3]

两支曲子表现了关羽赴会途中,面对浩荡的大江忆古伤今,其曲调豪放激昂让读者从这段抒情的描写中就能领略到关羽的豪迈气概和阔大胸襟,衬托出了关羽的崇高形象。后一支曲子由江水的奔流不回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追念曾经的峥嵘岁月和英雄人物。作者借江水抒情, 创造了波澜壮阔的意境, 将滔滔江水的涌动、即将发生的矛盾冲突和关羽的神勇紧密地融为一体, 生动传神的将关羽高大威猛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关羽登陆会见鲁肃,双方正式见面进入了正面冲突的高潮。其中关汉卿为关羽设计了三次拔刀的情景:第一次是在鲁肃怒斥道,“今将军全无仁义之心,枉作英雄之辈,荆州久借不还,却不道“人无信不立!”这时关羽却反问鲁肃了一句“鲁子敬,你听的这剑界么?我这剑界,头一遭诛了文丑,第二遭斩了蔡阳,鲁肃呵,莫不是第三遭到你也?”之后还不罢休立马又第二次亮出自己的宝剑说道“这剑按天地之灵,金火之精,阴阳之气,日月之形;藏之则鬼神遁迹,出之则魑魅潜踪;喜则恋鞘沉沉而不动,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今朝席上,倘有争锋,恐君不信,拔剑施呈。吾当摄到,鲁肃休惊。这剑果有神威不可当,庙堂之器岂寻常。今朝索取荆州事,一剑先交鲁肃亡。”[4]第三次,在鲁肃就要让伏兵动手的时候,关羽拔剑击案怒道“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段”鲁肃惊惶“你击碎菱花”关羽回答“我特来破镜”。作者在这里艺术构思出了一段巧妙的文本台词,“镜”既上承“菱花”又与鲁子敬的“敬”谐音双关,关羽说“破镜”也是在告诉鲁肃我明知有诈也能打破的阴谋,这样的设计既没有打破全剧始终是暗斗的情景,又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凶险,不可谓不巧妙。

三、毫不掩饰“汉家情节”

关汉卿笔下的关羽一上场就表明了自己的汉家情节,并且在与鲁肃的对峙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汉家节,也以此作为拒还荆州的理由,包括三次拔刀都是为了肯定他的“汉家节”,甚至在关羽在脱险返回时,也是在作品的最后作者仍然不忘“汉家节”:

“ 【离亭宴带歇指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5]

这种正统思想在关汉卿和关羽的心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正是有这种信念才使得关羽赴会的无所畏惧、 胸有成竹。在剧末曲子的结束仍不忘高唱“俺汉家节”。可见,关羽对自己坚持的这份正统思想非常的自豪,具有高尚的汉家气节。可是我们看到,不管是《三国志平话》还是之后的《三国演义》都没有提到“汉家节”,那么关汉卿为什么如此刻意地强调“汉家节”呢?

其实关汉卿这样满腔热情地为读者展示了完美的神圣化的关羽形象,并突出了其忠义的精神价值是与当时的创作时代有着密切关系的。元代这种连年战乱和错综复杂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环境,给剧作家提供了文学上的反抗情节,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元代的进步文学富有战斗性和批判力;广大人民的反抗意志和美好理想,要求在杂剧艺术中得到表现。 广大观众对三国故事的喜爱、青睐,自然会使三国戏的作者,去大书特写这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单刀会》创作在民族矛盾激发的元朝, 毫无疑问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注释:

[1]晋·陈寿撰 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70页至1272页。

[2]《单刀会》 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 第一折

[3]《单刀会》 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 第四折

[4]《单刀会》 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 第四折

[5]《单刀会》 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 第四折

参考文献:

[1]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单刀会》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李占鹏

[2]浅谈《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宜春学院学报陈斌如

[3]关汉卿名剧赏论——李汉秋李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单刀鲁肃关汉卿
乱世豪杰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关汉卿
鲁肃的深谋远虑
戏词救命
单刀双掷开关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鲁肃机智调解
正统意识与民间信仰对《单刀会》创作的双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