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4-04-29郭焱
摘要:目的:分析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状况。方法: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483名南宁市的高职新生进行测量。结果:高职新生与常模比较,适应状况良好;高职新生学适应在性别、专业、是否自愿就读、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和家庭所在地方面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新生;适应
作者简介:郭焱(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高职生心理弹性及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2013C1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150-0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大学生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在校生2826万人,高职学生人数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5.3%,占了半壁江山)。高职生作为大学生这个集合里面的一个特殊子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刚刚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新生而言,他们和众多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处于教育衔接阶段和环境变化的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存在很多隐患。因此,搞好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显得更加重要。从以往的研究看,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本科院校,以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并不多。本研究探讨了高职新生这一特殊群体,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充实了关于大学生适应的实证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帮助。
一、被试与方法
1.被试
依照分层按比例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98%;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数为483份,占回收问卷的98.5%。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N=483)
人口统计量 类别 频数 百分数%
性别 男 184 38.10%
女 299 61.90%
民族 汉族 286 59.2%
少数民族 197 40.8%
专业 理科 274 56.7%
文科 108 22.4%
工科 101 20.9%
家庭所在地 农村 376 77.80%
城镇 107 22.20%
自愿就读 自愿 455 94.20%
父母所迫 28 5.80%
是否担任干部 学生干部 144 29.80%
非学生干部 339 70.20%
2.工具
采用方晓义等(2005)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共60个项目,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组成。量表采用5点计分,从“不同意”计1分到“同意”计5分。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和总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81、0.82、0.67、0.74、0.74、0.72、0.65和0.93,重测系数分别为0.997、0.955、0.998、0.999、0.998、1.000、1.000和0.996。該量表与大学生总体适应自评量表显著正相关。[1]在本研究中,问卷的信度系数达到0.84。
3.主要观测指标和数据处理
(1)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现状;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性别、民族、专业、家庭来源、是否自愿就读、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
(2)利用spss11.5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结果
1.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平均得分是199.98分,标准差为30.67。将高职新生适应总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得出全国常模是平均分183.6分,标准差为26.41,t检验得出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并成显著差异(P<0.01)。
2.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1)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2 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x±s)
男(n=184) 女(n=299) t
人际适应 35.44±6.15 33.39±6.85 3.32***
学习适应 37.97±7.57 34.76±7.86 4.42***
校园适应 28.34±5.42 25.95±5.62 4.59***
择业适应 32.84±6.35 30.31±6.36 4.24***
情绪适应 32.09±4.43 30.79±4.93 2.92**
自我适应 28.94±5.03 26.44±5.48 5.01***
满意度 14.16±4.12 14.15±3.75 .016
适应总分 209.78±30.61 195.83±31.20 4.80***
从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新生在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适应总分上,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并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
(2)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民族上的差异。
表3 学校适应在民族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x±s)
汉族(n=286) 少数民族(n=197) t
人际适应 34.47±6.33 33.73±7.11 1.202
学习适应 36.00±7.84 35.95±8.01 .069
校园适应 26.88±5.79 26.84±5.48 .073
择业适应 31.70±6.24 30.65±6.75 1.745
情绪适应 31.40±4.68 31.12±4.92 .632
自我适应 27.56±5.50 27.16±5.36 .780
满意度 14.13±3.97 14.19±3.77 -.180
适应总分 202.14±31.24 199.73±32.35 .822
从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新生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适应总量表上的得分,表现为汉族高于少数民族,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满意度上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得分高于汉族,但差异不显著。
(3)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专业上的差异。
表4 学校适应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s)
理科①n=274 文科②n=108 工科③n=101 F post
人际适应 33.75±6.84 33.59±6.26 35.93±6.34 4.545* ③>①*
③>②*
学习适应 35.13±7.86 35.44±7.69 38.84±7.65 8.704*** ③>①**
③>②**
校园适应 26.19±5.66 27.11±5.69 28.42±5.36 5.987** ③>①**
择业适应 30.46±6.35 31.16±6.52 33.59±6.22 8.925*** ③>①**
情绪适应 30.85±4.95 31.16±4.49 32.59±4.39 5.009** ③>①**
自我适应 26.62±5.55 27.26±5.30 29.63±4.68 11.842*** ③>①**
③>②**
满意度 13.96±3.70 15.09±3.92 13.69±4.21 4.232* ②>①*
③>②*
适应总分 197.01±31.31 200.84±32.12 212.71±29.61 9.365*** ③>①**
③>②**
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新生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学校适应总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专业差异,且差异显著。
在人际适应维度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与文科,并且差异显著;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与文科,并且差异显著;校园适应维度上工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且存在显著差异;在择业适应维度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生且差异显著;情绪适应的维度上工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且差异显著;在自我适应维度上工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和文科,且差异显著;在满意度的维度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工科生的得分高于文科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校适应总分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与文科,并且差异显著。
(4)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家庭所来源上的差异。
表5 学校适应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s)
农村(n=376) 城镇(n=107) t
人际适应 34.04±6.77 34.61±6.27 -.786
學习适应 36.41±7.89 34.45±7.78 2.280*
校园适应 26.82±5.72 26.99±5.47 -.259
择业适应 31.31±6.66 31.16±5.75 .230
情绪适应 31.14±4.83 31.80±4.59 -1.265
自我适应 27.27±5.50 27.82±5.23 -.919
满意度 14.03±3.95 14.59±3.63 -1.322
适应总分 201.04±32.37 201.57±29.24 -.151
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在人际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及学校适应总量表的得分上表现为城镇的学生高于农村的学生,但又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适应及择业适应上表现为农村学生的得分高于城镇学生,并且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差异显著。
(5)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是否自愿就读上的差异。
表6 学校适应在是否自愿就读的差异性检验结果(±s)
自愿(n=455) 父母所迫(n=28) t
人际适应 34.30±6.45 31.89±9.28 1.357
学习适应 36.30±7.88 30.60±6.09 3.756**
校园适应 27.06±5.60 23.60±5.71 3.166**
择业适应 31.55±6.41 26.55±5.58 3.963***
情绪适应 31.45±4.69 28.60±5.45 3.082**
自我适应 27.48±5.39 25.92±6.12 1.470
满意度 14.30±3.87 11.78±3.40 3.360***
适应总分 202.48±31.25 178.85±31.18 3.819***
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在其七个维度及总量表的得分上,表现为自愿就读的学生的得分均高于父母所迫的学生的得分,并且在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满意度及适应总分上存在极显著性差。
(6)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专业上的差异,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表7 学校适应在学生干部的差异性检验结果(±s)
学生干部(n=144) 非学生干部(n=339) t
人际适应 35.15±6.41 33.74±6.73 2.136*
学习适应 36.69±7.70 35.67±7.98 1.297
校园适应 28.35±5.33 26.23±5.68 3.819***
择业适应 31.94±6.33 30.99±6.51 1.478
情绪适应 32.03±4.48 30.97±4.87 2.246*
自我适应 28.09±5.23 27.10±5.52 1.832
满意度 14.90±4.07 13.84±3.77 2.780**
适应总分 207.18±30.60 198.59±31.83 2.742**
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在其七个维度及总量表的得分上表现为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得分,并且在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校园适应、满意度及适应总分上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1.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学校适应的得分来看,高职新生的整体适应状况要好于全国常模,这说明高职新生总体适应的状况良好。这可能是因为,在高考分数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学生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学习,内心落差不大,因此对学校及学校生活会给予更多的积极评价。
2.高职新生学校适应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从性别这一变量上来看,高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总分和七个维度上均表现为男同学的得分高于女同学的得分,并且除了在满意度这一维度上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六个维度和适应总分上的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小于0.001)。这一结果与本人的研究设想一致,同时这也与顾红霞(200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研究得出在学校适应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虽然所采用量表不同,但结果却是一致。对这一结果给出的可能的解释是:其一,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很多家庭对男孩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放养式的,注重培养孩子“皮”的一方面,而对女孩的培养方式则有所不同,他们大多希望培养女孩“乖”的一方面,因此对他们管教和约束也会比男孩多些,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女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比男孩子多。其二,从未来就业的前景来看,高职院校的同学以后所找的工作一般实用性比较强,称之为“高级蓝领”,而对这一块的市场需求来说,用人单位更喜欢那些动手能力强的男同学,这会造成女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担心和迷茫,对整体的学校学习和生活不是很有信心。但有些研究表明,男女生在学校适应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比如伊学慧的研究得出大学生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得分差异均不显著[3],这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他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普通大学生有关,而本研究被试为高职院校的新生,这也再一次提醒有关部门对高职新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更具有针对性,多关注女性群体。
从民族这一变量来看,高职新生在满意度上得分表现为少数民族的高于汉族,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适应总量表和其他六个维度上的得分表现为汉族略高于少数民族,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学生在学校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其一,少数民族汉化的问题。以往的风俗习惯并不会对少数民族在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其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影响。目前国家对少数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可能会对少数民族的同学压力减轻有所帮助,从而导致高职新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
从专业变量的角度来看,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总量表和七个维度的得分存在着显著的专业差异。经多重比较得出在人际适应维度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与文科,并且差异显著;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与文科,并且差异显著;校园适应维度上工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且存在显著差异;在择业适应维度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生且差异显著;情绪适应的维度上工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且差异显著;在自我适应维度上工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和文科,且差异显著;在满意度的维度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工科生的得分高于文科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总分上工科得分高于理科与文科,并且差异显著。这可能跟工科生多偏向于动手能力的功课居多,而且这些知识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很实用的,学习起来会让他们比较有成就感,同时积极互动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带给个体满足感与愉快的心情,与环境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从而能更快地融入大学新生活。
从家庭所在地这一变量来看,高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总分上城乡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习适应上表现为农村同学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就学习适应这一维度来说,本研究与曾晓强(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他研究得出,在自编的大学生适应量表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学习动力上的得分高于城镇的学生,并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4]可能的原因是:对于很多农村同学来说,上大学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很多家庭倾尽所能供养孩子上大学,所以很多同学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上大学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钟莉、刘少雪(2006)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农村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2.7%,而城镇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则为26.5%,后者几乎是前者的10倍;所以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学到真本领、实实在在的技能,所以在学习上会非常认真,希望能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本次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来自农村的学生除了在学习和择业上高于城市的同学外,在其他五个维度和学校适应总分均表现为城市同学与得分高于农村。这一结果也提醒在为高职生做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人际关系、情绪的发展,毕竟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是否自愿就读这一变量看来,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和满意度五个维度上,自愿就读学生的得分比父母强迫来读高职的学生得分高,并且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一般来说,心理发展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高职生是非常希望别把他当成人來看待的,更希望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对于自愿过来读高职的同学来说,学习的能动性会强些,能够较为积极地解决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对于被父母强迫来读高职的同学来说,现在的学校并不是他理想的专业或学校,只是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可以是带着消极情绪来学习的,这种被动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因此校方应对这一部分同学多一些关注。
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学生得分,同时还在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两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及适应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其一,学生干部工作能够锻炼个体的与人交往、组织协调能力,更能增强个体的信心、勇气;其二,是能够担任学生干部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而这也包括个体的适应能力。
四、结论
高职新生与常模比较,适应状况良好;高职新生学适应在性别、专业、是否自愿就读、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和家庭所在地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
[2]顾红霞.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适应及其一般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伊学慧.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及其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9.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