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中国话剧的发生发展

2014-04-29毛俊宁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话剧中国发展

毛俊宁

摘 要: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国现代话剧百年发展脉络,试图分析西方现代话剧对中国现代话剧产生的直接影响,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中国话剧的革命性、现实性与社会性内涵,兼及话剧大师们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卓越表现。

关键词:中国;话剧;发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

引言:中国话剧,虽说是19世纪末自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但其无疑仍受到来自唐代讲唱文学,汉代“百戏”,宋元杂剧、南戏以及明清戏曲等本土戏曲形式的影响。其自传入中国以来,即被视为富有宣教作用的活动形式,可以移风易俗,可以唤醒民众,其所寄托的使命不可谓不大,也的确在内忧外患的中国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影响。在现当代中国,西方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彼此激荡、相互融合,终于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现代话剧样式。

1.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及其初期发展

19世纪末“西风东渐”以来,开眼看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们已开始认识到话剧在社会变革与推动进步中的重要意义。到清末,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更使许多中国学生欲假道日本求得拯救中国的良方的愿望更加迫切。话剧,这一源自西方的戏剧形式被留日学生们认为有强大的社会宣教功能,遂引起了他們的追摹。

在1909年的天津, 南开中学创始人严范孙和校长张伯荃也已着手提倡新剧(话剧)运动。1914年,周恩来在校长张伯苓的支持下,成立了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南开新剧团。1916年,由张彭春导演了《醒》是第一部中国现代话剧剧本。南开新剧团在我国话剧史上无疑具有先导开创的意义, 为中国话剧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鉴于“文明戏”后期商业化弊病及不可阻遏的衰颓,汪优游提出了“爱美的戏剧”。1921年,由汪优游、沈雁冰、陈大悲、徐半梅、欧阳予倩、熊佛西、郑振铎等人主导的上海民众剧社成立,它成为五四运动后兴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新青年》同人们也风风火火地投入了话剧运动。他们力主摒弃中国传统戏曲,翻译介绍外国剧本,组织戏剧团体,大力提倡易卜生问题主义“新剧”,强调戏剧反映真实的人生,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掀起了“娜拉热”。

2.30年代至建国前中国话剧的发展

30年代前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公然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同时,国内矛盾日益深化。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的深耕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9年10月,由共产党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在上海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沪成立,同年8月,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宣告成立。其表演、导演、舞美艺术, 都已走向成熟。一批剧作家开始“转向”批判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调和颓废倾向,涌现了不少反映现实斗争,具有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剧作。

30年代,曹禺的创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其改编巴金小说的剧作《家》,更是牢固地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不可磨灭的声名。

1936年,一些戏剧工作者提出了“国防戏剧”的口号,一批适应形势,鼓舞民众斗志的剧作涌现,小型戏剧、街头剧、广场剧、活报剧开始流行。代表作有夏衍的讽喻史剧《赛金花》。后来的《上海屋檐下》则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卢沟桥事变”后,上海戏剧界群情激奋,集体创作的话剧《保卫卢沟桥》打响了抗战时期中国话剧投身现实斗争的第一枪。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样式的抗日宣传演剧团体,突破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展开抗敌演出活动。

1937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南迁,一些演剧队也辗转南迁,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戏剧界的统一战线业已形成。1938 年10月,众多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重庆,并举办了第一届戏剧节,连续组织了7个晚上的抗敌戏剧公演,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以创作喜剧著称的陈白尘于此期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喜剧《升官图》正是当时澎湃于全国的民主运动怒涛的反映。老舍的《残雾》也取材于重庆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汉奸与官吏的同流合污。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对文化界进步人士进行压制和迫害,对戏剧要“审查剧本原稿、审查演出”,提高捐税额度,迫使进步戏剧难以上演。这些做法都激起了广大戏剧工作者的愤怒。1941年10月,重庆著名的“雾季”公演揭开大幕,连演4年,影响遍及全国。同样著名的话剧活动还有由欧阳予倩和田汉主办的“西南剧展”,演出了《大雷雨》、《法西斯细菌》等多部话剧。众多的历史剧以史鉴今,是当时话剧界一个显著的特点,较为著名的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于李秀成》等。

抗战时期,众多戏剧工作者纷纷到达延安,又从延安到晋察冀等解放区,先后组成了若干剧社(团)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在“孤岛”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利用“租界”,不断地进行演出,以反映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为己任。其代表作家为于伶和阿英。即使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租界” 的情况下,“孤岛”的话剧演出仍旧坚持,表现了难能可贵的民族精神和韧性气质。

解放战争时期,在“讲话”精神鼓舞下,描写现实生活的秧歌剧、独幕剧大为盛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又出现了反映土地改革、工人生活、部队战士的戏。解放区的戏剧反映了现实生活,探索了戏剧的民族形式,对新中国话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话剧在当代的发展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话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地的剧社、文工团先后进城,纳入体制。在创作上,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方针,以战争和革命题材为主,代表作品有《子弟兵与老百姓》、《战斗里成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保卫和平》等。

1956 年, 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在京举行, 参演剧目众多,掀起了建国后话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随后,1957年 “反右派”运动开始,1958年又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尽管如此,仍有《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关汉卿》等别具特色的剧目出现,展现了展示人民内部矛盾和反映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勇气。1959 年建国10周年排演的优秀剧目有《龙须沟》、《妇女代表》、《万水千山》、《四十年愿望》、《茶馆》、《蔡文姬》等,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十年话剧的成就。

1962年,广州会议在整个文艺界、戏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家们的积极性被重新调动起来,戏剧创作又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新景象。如沈西蒙等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等。

到了1966年6月的一天,伴随着一声“带田汉”的吼声,剧协主席、国歌词作者田汉,被押上了“左倾”政治的审判台。大批话剧工作者被“批判”乃至入狱受尽冤屈,中国的话剧创作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几乎只有几个“革命样板戏”得以演出和传播。

1976 年10月,“四人帮” 倒台。创演了大批揭批“四人帮” 、“歌颂老干部” 和“探讨社会问题” 的剧目,其中不乏上佳的作品。这场话剧“小旋风” 以首都为中心迅速刮向全国,成为建国后话剧演出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话剧带动了中国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

如今,中国话剧所面临的处境要艰难得多,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挤压了话剧的生存空间。如何在新的时代和科技环境下获得发展,是话剧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既然无法骤然改变现有的困局, 又无法置身于市场经济之外, 那么就应努力适应现有的商业化环境,用更优越的舞台,更卓越的表演来赢得观众,用更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欧阳山尊.战斗的历史——纪念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文艺研究(J).2007(7)

[2]宋宝珍.中国话剧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238

[3]孙华迪.中国话剧百年一路走来.文化月刊(J).2007(6)

[4]邹红.中国话剧百年发展三维.文学评论(J).2007(3)

猜你喜欢

话剧中国发展
话剧《坦先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话剧《二月》海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