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政府用“临时武装”对付日军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旅顺甲午战争清军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初,多数中国人甚至许多在华外国人都认为,清政府有庞大的陆军,不说击败日本,至少能打个平手。然而真实情况却令人吃惊,从朝鲜到辽东,清政府的陆海军几乎没有可圈可点的战例,完全被动挨打。更让人诧异的是,战争期间,清军在多数战役中居然都是以寡敌众,完全被集中优势兵力的日军压着打,这归咎于清政府落伍的国家动员体制和上下离心的政治现实。

战前,清政府有作战能力的部队当属湘军和淮军,但从严格意义上看,全系地方实力派督抚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招募的勇营,并无国家编制,形同“临时武装”。与此同时,清政府还有属于正规军的绿营按照湘军和淮军的操练模式改造,称作“练军”,总兵力为459367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他们多出身团练,对离家远征充满抵触情绪,因此中央政府调动不易。

就甲午战争而言,清政府投入对日作战的第一批主力是驻防旅顺、天津、威海等地的淮军,兵力38642人,加上后期在辽东方向参战的勇营奉军(驻奉天,即今沈阳),驻正定、通永、古北口的直隶(河北)练军,兵力为14639人。合计清军在朝鲜和辽东、山东前线投入的兵力为53281人,这几乎是清廷全国精锐陆军的家底。

反观日本,战前其陆军已编成7个师团,约7万人,加上完备的近代化军事动员体制,开战后迅速动员,增兵至约15万人,令清军难以招架。其实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已参照德国的体系建立了自己的兵役制,其军事实力大增,而直到一戰结束前夕,中国始终没有近代化的军事动员体系,国家虽大,却无法把力量集中起来。

再看甲午战争的细节,1894年7月29日战争爆发,淮军首领、北洋大臣李鸿章确立“先定守局”的策略,使得进入朝鲜的淮军消极被动,先败于牙山,后败于平壤,战火迅速烧人中国境内。10月24日,日军第1军约3万人渡过鸭绿江,三天即击溃有两万余清军布防的鸭绿江防线。此后,清军到处溃败,凤凰城、岫岩、海城、金州、复州、盖平相继失守。第1军进攻鸭绿江同一天,日军第2军约2.5万人在日舰掩护下,在中国北洋水师重镇旅顺花园口登陆。日军占领海军基地旅顺,随即进行大屠杀,数万中国人丧生。攻占旅顺后,日军第1军司令官山县有朋上书大本营,提出《征清三策》,要求从海路至山海关再次登陆,建立根据地,展开直隶作战,进攻北京,并出兵南下,威胁奉天——辽东局势危在旦夕。

面对如此危急态势,清廷对李鸿章的淮军失望至极,于是调动曾在镇压太平天国中颇为强悍的湘军增援,这是清政府挽救败局的最后一张王牌。可是湘军武备比淮军还要差,不少部队居然使用冷兵器,尽管在战场上敢于拼命,但依然没有起色。湘军曾4次围攻日本第1军的桥头堡海城,一度令其陷入灭顶之灾,但随着战斗进入消耗阶段,没有后援的湘军只能望城兴叹。

1895年3月,甲午陆上决战在牛庄、田庄台先后展开,因后援不济,湘军苦斗后战败,至此北京门户大开,清廷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信心。

猜你喜欢

旅顺甲午战争清军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旅顺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旅顺分会地址奠定记碑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
日俄旅顺要塞争夺战剖析
评李鸿章选择旅顺建立海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