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善”
2014-04-29黄思琪
黄思琪
摘 要:《撒哈拉的故事》中,无论是描写爱情生活、沙漠见闻还是邻里趣事,无一不体现出三毛的真性情——善。
沙漠的生活在常人想来,必定是枯燥、困苦的“牢狱之灾”,而三毛用她善的眼睛和手,记录下了丰富多彩、苦乐相济的“沙漠奇遇记”。与其说是“奇遇”,不如说是三毛“义利之辨”、“因信称义”的善,让黄色的沙漠色彩斑斓、让寂寞的沙漠生活趣味良多、让寻常的沙漠经历充满魅力。善就像这些文字的影子一样跃然纸上,《撒哈拉的故事》也成为追求善的教科书。那么《撒哈拉的故事》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善呢?本文以三毛的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为基础,研究三毛真性情中浓重的一笔——善。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1
一、“义利之辨”式的“善”
在中文的使用上,“义”与“善”同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义利之辨”来定义善。“义利之辩”对“义”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以诚明善,认为人在“诚”中可以认清善恶,并有能力判断善恶。“诚”是人们定义善的基础。①
三毛自幼酷爱读书,她读的书种类丰富,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名著更是她必读的一类。“总觉得,既然我们身为中国人,对于丰富的中国文化便当首先去涉猎才好。思想性的文字与书籍,我爱老子、庄子、孙子和孔子。”② 熟读了以儒佛道为主的互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三毛的作品也深受它们的影响。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不刻意营造沙漠文化的神秘气氛,也不刻意构造离奇曲折的情节,把还原生活的本身、抒发真情实感做目的,她的诚意是打动观众的重要“武器”。她自己也说:“我的文章是身教,不是言教。”③
在沙漠,她度过人生中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光。在那段日子里,连生病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给他人缓解痛苦的宝贵经验。她把真诚带给了撒哈拉居民,把她对撒哈拉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对撒哈拉人民的善留在了那片广袤的大地上。
《娃娃新娘》表达了三毛对撒哈拉威腐朽落后婚俗的痛恨和谴责、对少女姑卡命运的无限同情、对无力与封建做斗争的撒哈拉妇女的关切。“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們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④对婚礼的失望描写的真切可感,对腐朽制度和维护它的人的愤怒和谴责在文字中充满力量。“现在可以睡了,婚礼已经过去了。”⑤这温柔的一句是全文的结尾。短短几个字,把对少女的关怀、怜爱描写寂静轻盈却温暖厚重。三毛真诚的态度从她真诚的文字中显露,而真诚的文字又源于她真诚的内心,这便是三毛的善。
二、“因信称义”式的“善”
中文和合本《圣经》用“义”字来翻译保罗在《罗马书》中的dikaiosune(英译为the righteousness),并进而用“因信称义”来翻译路德的sola fida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因信称义”在信心的基础上定义“义”,认为人没有能力判断善恶,因而在善恶问题上必须完全依赖耶稣(至善本身)。
进一步分析表明,“诚”要求人在判断善恶时拥有完全的判断权,而“信”则要求人在面对善恶时完全交出判断权。“因信称义”要求我们完全信任神,并在信任中交出善恶判断权。在这种生存境界中,我们对神的认识完全通过信心来接受;除了接受,我们没有别的途径认识神。⑥
三毛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相信善的存在、坚守善的态度,在三毛的身上具体表现为爱。相信善的存在,是她爱的根源。爱变成了三毛处世的态度。在她的真性情中,体现得最强烈的就是爱。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同时也热爱着“真爱”。
《白手成家》中,三毛夫妇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不会徒步从机场走到小镇,不会吹着烈风顶着烈日、忍受着干旱、缺水的极度考验定居沙漠。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不会把正对垃圾场、背靠乱石,破烂不堪、小如巢穴的房间布置成为宾客不断的“真正的艺术宫殿”。这浓烈的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是支撑她在极端环境下走下去的希望,也是她坚守基督教义、相信善存在的表现。
《素人渔夫》中,被欠账、被拒绝、怕羞、劳累、请客、收账失败让三毛夫妇“渔夫”变富翁的美梦彻底破灭。可三毛对它的态度,不过是一句“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⑦没有爱,常人看来的“赔本买卖”怎么会让三毛写出如此轻松洒脱的文字——三毛对生活的爱不由得到的金钱多少而决定。正是三毛对生活、自然的爱,体现了她对人生的善。
《哑奴》三毛被哑奴的善良和真诚深深感动,时不时地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哑奴。哑奴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默默地用爱和尊重回报着三毛。三毛对哑奴的爱与尊重表达的是对种族歧视、阶级压迫的愤慨、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真挚的语言和其传达出的热切的关爱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无阶级种族之分:只有突破了阶级种族枷锁的爱,才是广博的爱;只有广博的爱,才是至高的善。
三毛说:“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⑧她的一生与爱相随:寻找爱,奉献爱,成全爱。相信爱、相信善的存在,是她不断追求爱的动力。
参考文献:
[1][6]谢文郁.寻找善的定义:“义利之辨”和“因信称义”[J].世界哲学.2005第四期.
[2][8]三毛.亲爱的三毛[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09月:69.33.
[3]三毛.两极对话——沈君山和三毛[DB/OL].
http://www.xiexingcun.com/sanmao/10/014.htm
[4][5][7]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3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