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2014-04-29柳浒
柳浒
【摘要】中国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严重错位,我们的毕业生极其缺乏核心竞争力。反思当前的高职艺术教育体系、探索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制造业,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考核体系;市场需求;反思;构建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艺术专业,曾以鲜明的专业特点在教育领域独树一帜。50至80年代初,工艺美术教育涵盖了与此相关的各个行业的艺术、设计与装饰领域。80年代中期因改革开放及西方思潮的涌入,我国的艺术设计领域不得不改革已延续了30多年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
目前,一些综合及高职类院校也陆续开设了装潢、装饰、广告、染织、工业等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这对我国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高职高专类艺术设计专业非常热门,打破了艺术院校和工艺美术院校专业师资相对集中的格局。一些文化基础知識比较薄弱的生源大批量地涌入,一些教育部门忽略教学条件及教师综合素养的不足盲目开课,导致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看视兴旺但教育质量问题非常严重,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严重错位。
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严重落后于我国现代制造业的社会实践。随着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出现了跨越式的高速发展,变成了全球的制造业大国。而刚起步不久的艺术设计教育,正以不成熟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理念,为制造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
(一)制造大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泡沫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后,其规模在30多年里迅速扩张,时至今日,我们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上千所院校设立了各类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类专业已发展为我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每年的招生人数都达数十万人次。
中国目前已形成一种考学现象,如果孩子高中文化成绩上不了普通大学就改学艺术。一些“短期速成培训班”、“考前辅导班””的出现,使报考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惊人。虽然目前国内高校学费最贵的专业就是艺术设计专业,但愿意交高额学费学艺术设计的学生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
(二)高职艺术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实际需求错位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带来设计艺术教育的过度膨胀。但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教育体系并不适应于制造业,大部分专业集中于装潢设计、艺术设计、包装与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通用型的设计专业中。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中国庞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却没有适应于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大国地位。我们在汽车、家电、家具、服装、玩具等领域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及出口大国。但时至今日,我们在上述领域也没培养出自己的艺术设计大师。中国制造没有自己的品牌与设计。
(三)高职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每年数十万的毕业生拥挤于包装、广告、室内设计等服务行业中,不仅几年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因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纷纷转行,而且这种模式在相当程度上还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整体设计水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学校在培养相关人才的时候与市场脱节严重,没有及时把握住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学手法,忽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结合,导致艺术设计教育产出与制造产业的对接错位。
我国目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十字关口,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与制造业的需求严重错位,一方面社会与产业对艺术设计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世界制造的工厂”却最匮乏艺术设计人才,。
二、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培养出一批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我国和西方比,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但规模发展迅猛。我们要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应按照实际有用,社会必需,技能实用,技法够用的原则,按社会需求及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设计技能培养,并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作一些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整。新的教学体系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设计教学课程体系模块时,要注重对设计理论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艺术设计电脑辅助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各类艺术设计类的辅助工具不断更新,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学校要及时更新此类课程。
其次,设计实践技术课程体系模块时,要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作为基础课,强化实践技术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校内操作室为平台,鼓励学生学中做,边做边学。通过这类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熟悉各类操作规范,懂得如何对实践器具进行规范使用、维修保养,掌握各类设计的质量控制法,学会如何检查与验收,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应注重实用性
任何一门教育只有能服务于社会实践,才能彰显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设置,也要按照专业特点,经过实践调查之后,协调理论与专业的课时比例,实现教学目标中实用性与实践性的最大化,多培育出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各高职院校可联系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国情、省情、校情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从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对专业课和理论课进行改革。
(三)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应遵循渐进性和连续性
艺术设计涉及了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实际设计活动中,我们难以采取固定的搭配和程序,它是一个动态活跃的創作过程。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要遵循渐进性和连续性的原则,使学生从“初步实践”到“理论与实践并行”再到“系统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从认知到专业的学习过程,掌握艺术设计的各项基础及专业知识。
三、如何构建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应清醒的意识到,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深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从大学的名称设定、学制安排、办学规模与层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都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管理。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度,在高等教育上推行统一模式是值得反思的。
我国目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专业布局混乱、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部规定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方向太少,在统一的专业目录下,新的课程或专业设置都有限制。同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结构中,研究生、本专科、高职生、成人教育间没有拉开距离,无法形成优势互补。此外,此领域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都不规范。为此,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解决。
(一)课程体系应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方向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要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基本规律,还要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预测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设计上应紧紧围绕国情、省情,结合艺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实践论证后,按照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性来设置相关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调配好素质、能力、知识的类型及结构层次。知识结构上,课程设置应重视培养专业艺术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及就业弹性。能力结构上,课程设置应重视培养艺术设计的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结构上,课程设置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设置应就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就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内容,应遵循复合性的原则,将一些相近的设计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创新,使学生能够更加贴合艺术设计领域的社会需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同样应以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教育目标。
(四)应注重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是构建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环节,应改变目前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训课程—校外实训课程—顶岗实习”五大环节各课程紧密衔接型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从宏观上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
具体体现如下:
其一,按照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确定各课程之间的链条,明确课程间的衔接链,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链。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可以构建如下两条课程链:设计素描—装饰设计表现技法—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设计项目实训;建筑装饰制图—建筑装饰制图实训—建筑CAD绘图—建筑CAD绘图实训—3D效果图制作—建筑装饰设计项目实训。
其二,打破以往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相对比较独立的构架,将市场与行业所需要的技能目标作为最终要求能量化成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专业课程链中,将学习后续课程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前一门课程,然后由后续衔接课程的课程组、企业兼职教师与前一门课程的课程组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学生通过考评取得后续课程的“准入资格”。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课程链有上往下一层层分解到各门课程的考核。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必须以过程目标为基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最终教育目标的基本单元,每一环节需合理、科学、自然、有机的融合,才能构建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教育体系。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惟有实现好每一过程目标,才能与教育的最终目标相统一,培养出最具职业综合竞争力的专业设计人才。我们方能通过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打造出制造强国的原动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袁熙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林衍堂,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M].2004年中国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
[3]夏建国、杨若凡.《WTO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19).
[4]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