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金星辖区2012—2013年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014-04-29李论李坤刚
李论 李坤刚
【摘 要】目的:了解2012—2013年度西红门镇金星辖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辖区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病例个案流凋资料,对手足口病病例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连续两年金星共报告手足口病487例。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为春季、夏季,好发年龄为0-3岁,职业分布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结论:1、学校、托幼机构要加强晨午检及消毒工作;2、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学校、幼儿园的督导3、卫生机构在流行季节要加强对散居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防控
【中图分类号】R725.1;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97-02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1]。1981年我国上海首次报道手足口病,此后多个省份均有报道。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2]。
为进一步掌握近年来金星辖区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工作,现将2012-2013年手足口病病例及监测系统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1.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
1.1.2手足口病病例个案调查表
1.1.3手足口病病例按《北京市手足口病监测与控制方案》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EXCEL进行分析
1.2.2利用北京市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
1.2.3病例选择:选择辖区内2012年、2013年手足口病病例。
1.2.4数据处理:共处理数据487例。
1.2.5统计学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Excel程序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12年—2013年度金星辖区共报告手足口病487例,年发病率波动在268-427/10万之间。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
病例从4月份开始上升,8月份开始下降,5-7月份处于高峰阶。4月—8月累计发病364例,占全区发病数的74%。连续两年的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显示明显的春夏季节高发特点。
(见图1)
2.2.2地区分布
16个村均有手足口病例发生,其中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团河村、金星庄、建新庄,合计发病占全区总发病的42%。这三个村为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显示出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发病率高。(见图2、表1)
2.2.3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最小发病为6月龄,最大为13岁。0-2岁年龄组296例,3-6岁年龄组182例,7-10岁年龄组9例,>15岁年龄组0例,四个年龄组发病占总发病的60.7%、37.4%、1.9%、0。显示出手足口多发生在低年龄组。(见图3、表2)
(2)性别分布:连续两年金星辖区男性发病311例,女性发病176例,男女比率为1.76:1。
(3)职业分布:2012年—2013年度金星辖区手足口病例散居儿童425例,占87.3%。托幼儿童52例,占10.7%。学生10例,占2%。(见图4、表3)
(4)户籍特征
本地31例,占6.36%;外地456例,占93.64%。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EV71和C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
本调查显示: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为4月-8月,显示出春夏季节高发特点,属于儿童春夏季常见病,与报道一致[4]。文献显示,在温带地区,手足口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和夏季发病率最高。大兴区西红门镇金星辖区属于温带地区,手足口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因此在春夏季节加强手足口的预防和宣传是相当必要的。
在本次调查中,手足口的发病都发生在10岁以下低年龄组,尤其以0-3岁年龄组高发。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托幼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1.3%。与报道一致[5]。
本次调查中,散居儿童病例占87.3%,外地病例占93.64%。散居儿童高发病的原因:一是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二是外环境中普遍存在能引起手足口的病毒,散居儿童年龄小,对病毒的抵抗力差,个人卫生意识差。三是外来流动人口卫生状况、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大多儿童居住环境脏亂,导致散居儿童发病居高不下。
手足口发病人群中,学生、托幼儿童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分析学生、托幼儿童高发病的原因,一是学校、幼儿园为人群密集场所,利于细菌、病毒的扩散。二是校车具有一定的传播扩散作用。主要是校车空间小,天冷窗户紧闭导致通风不良。三是我辖区大多为打工子弟学校、幼儿园,房屋小,人群密度大,易导致发病。
综合分析辖区近几年手足口发病特点,建议采取以下防治策略:
(1)学校、幼儿园一方面要加强晨午检工作,严禁学生、托幼儿童带病上课,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要做好通风消毒工作,不要流于形式。
(2)按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对病人的隔离期间最少为发病14天,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家长们很不理解。为了不影响学习或是自己的工作,隔离期未满就将小孩送回学校。因此,要加强学校、幼儿园痊愈证明的检查工作。
(3)管辖医院在春季和秋季要加强学校、幼儿园传染病督导和检查工作。传染病工作制度、晨午检落实情况、日常消毒情况、健康教育是督导工作的四大核心。
(4)完善防控醫治体系,迅速控制疫情。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培训工作,对手足口病进行预检分诊,分类治疗,强化医疗救治。
(5)在流行季节加强散居儿童家长健康教育工作。①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②大人外出回来以后可能携带这种传染病毒,所以大人接触孩子前要经常洗手洗脸,讲究卫生。③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工作场所。④预防接种门诊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可以播放手足口宣传教育动画。
(6)春夏季节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在手足口病高发前,疾控部门可与相关部门如妇幼保健所、教育部门、当地电台等联合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对手足口病知识的知晓率。
手足口病作为儿童春夏季常见病,在短期内控制疫情发生不太现实。应长期坚持宣传教育,在流行季节开展深入细致的健康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付荣泉,丁继光,李强,等。手足口病136例病原学检测及其临床特点[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409。
[2] 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3] 郭雪,郑焕英,莫艳玲,等。 2008年广东省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3):270-272。
[4] 王敬军,王丽,田小平,等。5676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12(6):567-569。
[5] 黄国华,麦炜。肇庆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2012,23(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