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2014-04-29谌舒平
谌舒平
【摘 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应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3年我院应用抗生素应用出现840例的不良反应临床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类抗生素应用中,以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最多,约占54.0%。皮疹、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发生率高,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皮疹,及恶心呕吐出现的比例分别达52.7%,17.3%。抗生素不良反应有89.9%情况出现在给药的半小时内,且以静脉给药多发生。结论: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较多,以β-内酰胺发生率高,且以静脉给药方式多发,临床上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11-01
抗生素在临床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环境的污染及耐药菌的增加,抗生素应用更加广泛,种类也越来越多,在抗生素强大的治疗作用外,也存在很多的不良反应[1]。这些不良反应表现形式很多,轻者有皮疹、发热,重者可出现休克死亡,且副作用发生的时间有前有后。所以分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于指导临床工作有较大的价值。我们统计了我院近年来应用抗生素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并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3年我院应用抗生素应用出现840例的不良反应临床病例作为统计对象,患者年龄范围:2月-84.5岁,男女性别比例相当。抗生素使用原因主要包括肺部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其他部位的感染。
1.2 方法
对患者的病历进行归纳,详细登记抗生素应用的种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患者的主要的临床症状等。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抗生素种类的统计
各类抗生素应用中,以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最多,比例约占(454/840,54.0%);喹诺酮类约占(136/840,16.2%);氨基糖苷类约占(89/840,10.6%);大环内酯类类占(112/840,13.3%);其他类抗生素占(49/840,5.8%)。
3.2 不良反应种类
据统计,皮疹、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发生率高,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皮疹,及恶心呕吐,出现的比例分别达52.7%,17.3%,两组分别与腹泻发生率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3抗生素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的关系
抗生素不良反应有89.9%情况出现在给药的半小时内,且以静脉给药多发生,其次是肌肉注射给药。约有10.1%情况发生在给药半个小时后,口服给药安全性明显高。
4 讨论
4.1 不良反应与药品种类
β-内酰胺作为杀菌药,药物作用强效有力,临床应用及生产较多。据本临床统计显示及国内外文献报告,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约占54.0%,这与王翠丽[2]等人的临床报道一致。临床上青霉素与头孢类抗生素发生率高,与患者个体差异有较大的关系,β-内酰胺药品在人体分解代谢形成的异源抗体,与人体的抗原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于敏感的机体会迅速形成变态反应。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在10%左右,发生率较β-内酰胺类发生率明显低。临床上对于体质敏感的患者,在能达到相似的治疗效果的目地基础上,尽量选择非β-内酰胺类药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为不分型的过敏反应。其他的不良反应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血小板减少症,β-内酰胺类药物较容易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而喹诺酮、及大环内脂类药物容易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一些抗生素如氨苄西林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失,出现精神亢奋或萎靡的症状。氨基糖苷类类药物容易造成耳毒性,对于年幼儿一般盡量减少使用。部分药物会造成心脏毒性,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悸、心律失常的症状。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及溶血性是最严重的副作用,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导致生命危险。每一种抗生素都可能导致休克等重症的不良反应出现,临床上应随时注意观察,不可因为患者以往应用过这类药物就马虎大意。
4.3 注意给药时间及方式
本临床统计显示,不良反应在给药后半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的占89.9%,约有10%左右的患者在给药的后期才出现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可能与药物的蓄积、人体体质差异有关[3]。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人们在给药的前半小时,一般的警惕性较高,一旦出现身体不适会及时向医生报告,而对于这些迟过敏反应常常不以为是药物造成的不适,常常忍受,造成较大的后果。且统计分析显示,静脉给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的高,肌肉注射出现的副作用较多,口服给药的方式影响最小。临床上,一些患者误以为静脉给药的方式能够使药物全部吸收入血,药物利用率高,见效快,临床医生、药师应向患者强调静脉给药的副作用,能够口服达到治疗效果的尽量不用肌肉注射、静脉给药的方式。同时护理人员在执行静脉给药的医嘱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的药品污染出现的副作用。临床上品种不同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会增强抗菌、杀菌的疗效,同时也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临床严格把握抗生素的使用指正,减少联合应用。另外注意在用药的前半个小时加强巡视,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处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高清方,刘高峰,白秀萍.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6.
[2] 王翠丽,陈磊.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7(4):132-133.
[3] 李秀银,王月兵.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31(5):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