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江银耳产业化发展的探索

2014-04-29李庭云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16期
关键词:通江银耳农业产业

[摘 要] 通江县是艰苦边远山区国贫县,银耳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的特色产业,对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来讲,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产业的优势,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人从人文、自然特征入手分析了通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规模效益差、精深加工弱;技术落后,管理缺位;品牌价值体现不足等问题。提出要通过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规模种植,推广配套技术;完善投入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品牌价值等,努力推进通江银耳的产业发展。

[关键词] 通江 银耳 农业产业 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83-02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川陕交界线上,幅员面积4125平方公里,人口80万。通江地形“万山环列,诺宕潆回”,三山夹两谷之势,雨量光照气温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小麦、薯类。是一个艰苦边远及国家级贫困县。

一、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现状

通江县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银耳产业是该县特色支柱产业。现处于恢复上升期,产业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水平。90年代中期银耳生产经营疲软,市场萎缩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

1.生产方面。一是银耳产量进一步提高,20世纪六十年代通江银耳室内菌种栽培成功,年产量由几吨猛增几十吨,1985年与四川省原电子核研究所合作,采用钴60辐射成功从7902品种中培育出FD银耳新菌株,86年突破150吨,目前已产700吨,产值超3亿多元的规模。现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川师大,西农大,华东农大、等二十多家院企合作,使银耳品质进一步提升。二是生产基地初具规模。2001年以来,县组建了22个银耳产业村,45个银耳产业化项目村,逐步形成了市场+基地+农户的格局。已有涪阳、陈河、诺水河镇碧山村、诺水河镇梓潼村银耳基地。2013年投资2.77亿建设了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包含5大功能区。已有通江县银耳公司,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清栎公司等建成自己的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三是生产技术得到了提高,技术创新加强。1997年成立了通江银耳科学研究所,与多家院企合作已培育出银科2011-1、银科2011-2、太空银耳等优良品种。四是专业合作力度加强,兴建了周子坪、陈河、碧山、梓潼等银耳专业合作社20多个,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订单、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2011年种植规模达0.64万亩,产量950吨,产值超2.86亿元。

2.加工情况。通江县现已有多家单位从事银耳精深加工生产企业,开发出了银耳饮料、银耳食品、银耳保健品、银耳酒、银耳化妆品、压缩银耳、银耳降脂胶囊等20多个品种,其中“银耳酒”、“银耳糖”“银耳八宝荣”等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了银耳的价值。在众多企业中形成了龙头企业:银耳公司2000年被确认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位居57位,从事银耳菌种选育销售加工,拥有固定资产650万元;山霸王野生食品开发公司从事生产、研制和开发;得汉城酒业公司从事银耳酒系列开发,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

3.销售情况。1995年前银耳每公斤市场价在50元左右,1995年后以福建银耳为主的外地银耳挤占市场,农户也缺乏市场意识,部分生产经营者掺杂使假,品牌保护不力,假冒伪劣大量出现,败坏了通江银耳的声誉,引起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申报了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制定了《通江县银耳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以山霸王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开始网络营销,使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扬攀升,截止2013年每公斤均价在800元以上,高达每公斤2000元。

二、通江县银耳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1.通江银耳的生态优势。通江良好的自然气候适合银耳生长发育需要的生态环境,海拔500-1500米,平均气温21℃,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8%。有32733公顷栎林,4000公顷年可供采伐。通江银耳主要分布在以涪阳、诺水河两镇为主的小通江河流域、沟壑纵横,雨量调适,气温温和,山地海拔在400-1200米,平均气温16摄氏度,日照1424小时,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故有“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说法,独特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银耳的繁育和生产。

2.通江银耳的产品优势。通江银耳是中国银耳发源地,源于清光绪6-7年(公元1880-1881年),历来被誉为“耳中极品”“菌中魁首”。清.德龄《御香缥缈录.御膳房》就有赞誉,张仁安《本草诗解药性注》“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无其腻,诚润肺滋阴要品,为人参,鹿茸、燕窝所不及”,通江银耳特征:朵大(直径可达180mm)、肉厚(可达3mm)、胶质重,炖化易化成流质状、色纯、白中微黄,有玉石感,蛋白质含量>7.5%,糖44%,干湿度为1:1.5,膨胀率高(可达16倍),耳基小、老少皆宜、营养价值高,富含19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人体所必须和12种人体非必需的氨基酸。

3.通江银耳的品牌优势。通江县有着“一府三乡”的盛誉,即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银耳之乡、溶洞之乡、红军之乡。1995年被國务院农村研究中心、农业部、经济日报社,中国农学会,中国特产报社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001年通江银耳生产基地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地认证,2002年“通江银耳”证明商标得到注册使用;2003年“雪花牌”通江银耳获得A级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2004年通江银耳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2005年通江银耳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知名品牌”,在第二届西部农博会被评为金奖,2011年“神州八号”飞船搭载着通江银耳进行太空育种试验。通江银耳获得的各项荣誉和认可,有助于银耳市场的开拓,推动银耳产业的发展。

三、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耳农缺乏市场观念,不能正确对待丰欠,只是把银耳生产当成家庭的补充收入,没有当成增收致富的项目来抓,规模小、投入少、管理粗放;政府抓银耳发展只停留在面子上,项目点上,缺乏特产特抓,名牌大抓的理念。企业只是注重资金的回收和追求近期效益,无发展壮大的眼光,没有提升品质和开发新产品的长远规划。

2.规模效益不够明显,精深加工能力薄弱。通江银耳的栽培主要依靠区域内分散的单个农户完成,连线成片少,这种传统模式客观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资源丰富但总量偏小,没有形成拳头。目前现有的几家龙头企业,起步晚,资产有限,带动力拓展力不强,产业链短,还停留在简单包装、原料销售和粗加工上。消化能力有限,附加值低,产品档次低,没有改变“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的局面,不能满足消费者所需。全县没有规模大,装备精良,实力雄厚、带动辐射能力强,跨地区的大型精深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3.技术落后,管理缺位。全县大部分耳农沿用的传统种植方式,新技术推广应用差,投入不足,80%的耳农未建标准化的耳堂,清毒不严、后期截顶炭团菌蔓延,虫害严重。90%的耳堂没有干湿温度计,耳堂内的温湿度难以控制。菌种生产企业盲目引进母种,直接生产栽培种,抗病抗逆性差,菌种杂乱,导致耳小、耳少、耳薄、甚至不出耳。管理粗放,闲时按要求,忙时不按规程办,重视粗加工,产品质量跟不上,森林资源的生物转化率低。

4.品牌保护意识不强,价值体现不足。通江银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中国银耳之乡“的美誉,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处处可见,败坏了声誉,“通江銀耳”的品牌策划,缺乏有力的广告支持,文化品位低,宣传不够。有品牌无市场,品牌创建工作滞后。

5.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薄弱,用于银耳产业发展经费不足,民间资金没有真正启动,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数量少、覆盖面窄、经营主体之间联系结合不紧密,未行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营销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畅通,影响群众发展银耳产业的积极性。

四、通江银耳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耳农要按照市县“科学发展、统筹城乡”的总体要求,坚持高端切入的理念,把银耳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深度认识。县委政府把银耳产业发展纳入中心工作来抓,与专项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科学规划。坚持产村相融,产园一体,围绕城镇化建设,巴山新居,重点村建设搞好产业布局,把规划布局把规模做大,总量做大,产值做大,大马力推进银耳产业发展。企业要建立投入机制,增大科研经费,开发研制银耳新产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2.积极推进,深化通江银耳产业化经营。一是在市场导向下,积极探索适应通江银耳产业的产业化模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院校+公司+农户等各种运行模式,通过企业(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单来实现产销对接,逐步发展成为市场+农户的运行模式,以银耳专业市场、交易中心为依托,带动区域专业生产,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成本,提高效益。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集团),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元化投入,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实行扶优扶强的政策,加强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企业搞科研开发,精深加工,三是要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把松散联系变成精密合作的关系,切实保护农户的利益和积极性。

3.规格种植,推广配套技术。一是引导耳农选用经资格认证的菌种企业生产的优良新品种,二是搞好培训,加大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短椴木熟料层架式栽培”“青杠树枝丫木屑袋料栽培”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建立标准化新耳堂,规范种植技术。管理上要精细,充分满足各阶段银耳生长所需的氧气、温度、湿度条件。四是加强银耳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生产无公害有机食品。五是推广小型烘干设备和干制技术,提高初级产品质量。

4.完善投入机制,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坚持以业主投入为主,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自身主体作用,鼓励一些企业、大户、协会、专业合作社主动与银行对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品牌企业和回乡创业人员多渠道增加投入。三是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广泛聚集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用活农村“三权”政策。四是政府设立银耳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将项目资金、扶贫信贷等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逐步建立政府奖励扶持,主体自愿参加的风险基金制度。五是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搭建银耳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以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为载体,优化发展环境,引进人才从事精深加工和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加银耳附加值,整合现有品牌,积极争创品牌。发展银耳中介机构,鼓励经营人才参与经纪行为。六是建立基地带动、协会带动、大户带动、部门带动、企业带动的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

5.充分挖掘“通江银耳”的品牌价值。充分利用通江银耳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制定一套整体的通江银耳品牌营销策划和宣传策划。可以利用诺水河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王坪革命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有机结合,增加通江银耳的文化厚重感,从而提升消费者对通江县银耳及其产品的喜爱度。举办银耳节邀请知名人士观耳、赏耳、品耳,创作银耳文化产品;主动维权,正面宣传,加强区域品牌的创建和企业知名品牌的打造,挤占市场,将品牌转化为效益。

结束语:通过对通江银耳的特色优势人手,描述了通江银耳产业现有的发展状况,明确了银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未来的广阔前景,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对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对策。通江银耳特色产业发展前景与困难并存,只要坚持“城乡统筹,两化互动”,完全能够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梅洪常 邓莉《绿色食品产业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2]郭际富 曾星翔《通江银耳志》[M]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秦廷楷 谢敏《我国居民食物结构与营养变化》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4]通江银耳发展办文件

[5]关于通江银耳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N/OL]巴中发展网http://bzprc.com

作者简介:李庭云,(1964.2.16-),男,汉族,四川,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艺师,大专。

猜你喜欢

通江银耳农业产业
通江县查处8件涉嫌侵犯“通江银耳”商标专用权案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春夏滋补靠银耳
银耳雪梨羹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杞麓湖 通江达海的地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