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流胶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14-04-29李美索商雄
李美索 商雄
[摘 要] 核果类果树流胶病主要为害果树主干,直接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因此令果农大伤脑筋。本文立足礼泉实际,从流胶病的发生条件、发生规律入手,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广大果农参考。
[关键词] 桃树 流胶病 生理性 侵染性 防治措施
[中圖分类号] S436.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82-01
流胶病又叫树脂病,疣皮病,是核果类果树普遍发生的一种极常见的枝干病害。近年来,我县桃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桃树流胶病也成为令群众头痛的一个“顽疾”,该病轻则引起树势衰弱,严重的造成死株、甚至毁园。经过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统计,幼园的病株率在10%-20%,成园的病株率在30%-50%,而且树龄越大,病株率越高,极大的影响了桃园特别是进入盛果期桃园的经济效益。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现总结出该病在我县的发生规律,并结合实际提出防治方案,供大家参考:
流胶病的发生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生理性流胶比较常见,如负载过重、土壤板结或管理粗放都易诱发该病;侵染性病害为真菌侵染所致。流胶病在桃树的枝干部位都可发生,以主干发生最为严重,可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
一、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1.发生规律
1.1发生条件一般在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遇连续阴雨天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可能大发生,老龄树,连续大量结果的树发病较重,透水性差、贫瘠土壤的桃园容易发病。
1.2造成流胶的原因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①生理性流胶主要是蛀杆害虫造成的伤口、冻伤、树干外皮裂口、大的剪锯口;另外,土壤板结、负载过重、土壤排水不良等都可能诱发流胶病。②侵染性流胶为真菌侵染,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和桃囊孢菌。病原菌在原来的的染病部位组织中越冬,翌年在桃树萌芽前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枝干的皮孔和未愈合的伤口侵入,成为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患病组织溢出胶状物,以后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逐渐增多。发病高峰期跟气温和降雨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雨季。我县分别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
2.症状表现
桃树的流胶部位以主干为主,多集中在根颈部,特别是根基部的裂口,属于极易发病的部位;其余部位也可发病,包括主枝的剪锯口,严重的植株当年生枝条的叶腋处也可发病。发病初期,枝干表皮出现肿胀,然后出现油渍状斑点,进而流出浅黄色胶状物,尤其在连阴雨或空气湿度高的时候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经过2-3天后变为红褐色,3-4个流胶珠连在一起,形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流胶病斑,呈胶冻状。以后,胶体颜色逐渐加深,由浅黄色变为黄色,再变为淡红褐色、最后变为棕褐色。如果气候干燥,胶状物转变成深褐色,坚硬,黏附于枝干表皮。流胶部位还容易被腐生菌侵染,使受害组织变褐、腐烂,致使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变小,果实停止生长、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
二、防治方法
1.生理性流胶病的防治
1.1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沼液、沼肥,增强树势。
1.2冬、夏进行两次主干涂白,涂白剂采用生石灰10份、硫磺1份、盐0.2份(夏季不加盐)加水30份拌成糊状涂抹树干及主枝基部,防止流胶病的发生。
1.3加强生长期管理。灌溉时切忌园内蓄水,每次漫过即可,灌后及时中耕,利于根系呼吸。若遇连阴雨天气要注意排水。施肥要按照前氮中磷后钾的原则,特别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入量,防止徒长。生长季节要进行抹芽、摘心,果树旺长的要喷多效唑控制树势,尽量减少剪锯口。
1.4加强蛀干害虫的防治,降低流胶病的发病几率。
2.侵染性流胶病的防治
侵染性流胶病属于真菌病害,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中的雨季,,到10月份以后就不再侵染为害。根据其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规律,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2.1冬季全面清园。彻底清除园内落叶、枝条和杂草。刮除老翘皮,铲除虫源,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在早春果树萌芽前将原来染病组织彻底刮除,伤口涂抹波美5度石硫合剂。
2.3在生长期每隔15天喷一次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4在阴雨季节或流胶大发生时,刮除胶体组织带出园外,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进行主干刷涂,清除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