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临贺故城的精神价值

2014-04-29陈隆葵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摘 要:临贺故城的城墙、民居、街道、码头、宗祠、寺庙,蕴藏着丰富的古文明密码,留待每一个慕名而来访的人去解读。它的城邑、古墙、宗祠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全国罕见,成为一幅常赏常新的画卷。在今天,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已毋庸置疑,本文试从它的各个层面,探索它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临贺故城;历史文化;精神价值

作者简介:陈隆葵,籍贯:贺州,1973年出生,职务:副所长,工作单位:贺州市文物管理所。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

临贺故城位于贺州市贺街镇。贺街镇总面积377平方公里,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设为临贺县治;三国吴时置临贺郡;唐武德年间设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51年为贺县驻地;1952年后沿称贺街镇。贺街镇共历经十六个历史时期2000余年,曾有临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等称谓,是桂东地区的县、郡、州的行政治所。古老的临贺,历经了两千多年风霜,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辉煌的发展足痕与馨香的精神气息。

一、临贺历史的精神根基

临贺故城是一座古城,其范围与今天的贺街古镇基本重叠,南至浮山,东至大鸭村,北至香花村,西至沸水寺,面积约10平方公里。据清代顾祖禹《读史方与纪要》记载:“元初毁天下城池,此城仅存。”2001年7月,古建筑群——临贺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贺故城内的河西街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距今已经1989年。石板街上的青石板镶嵌紧密、排列整齐,被岁月打磨得油润光亮,千百年来无怨无悔地承载着百姓、商人、迁客的脚步,从遥远的汉代一直接到了今天。

河西城址的主城墙为夯土墙,始建于东汉中晚期。五代时期乾和六年(948年)南汉巨象指挥官攻入临贺后重修了主城西垣,并在城墙的内墙包砌红色花砖,花砖的纹饰有鱼骨纹、五铢纹、竹节纹、太阳纹等,式样繁多。南汉红色花砖城墙全国罕见。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重修了外墙、墙顶。1936年因日军轰炸临贺,为疏通百姓出城避险,政府拆除了南门口。2001年,主城部分城墙修复。尚存的坚固城墙,见证着这座故城的悠远与沧桑。桂花井在河西街靠南门口处,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该井是圆形竖井,井壁由弧形青石块和青砖砌成,井深10米,井圈由整块青石凿制而成,是河西街城址内唯一的一口公共用井,井圈被取水绳刮擦的凹痕深而密集。因井水清冽甘醇,香如桂花,故名“桂花井”。站在井边,透过清澈的井水,一眼就看到了五百年前。

临贺故城作为一座精神丰碑,已经永久地矗立在这一方土地、这一方乡邻的心中。因它的存在,贺州本地发展不再浅薄,有了深厚的精神根基;因它的指引,贺州本地人文不再模糊,变得灿烂又具体。

二、虔诚信众的精神依托

临贺百姓在物质富足的同时,精神却从不荒芜。看,那一庙、一塔、一楼、一寺,就是人心迷惘的救赎和精神的归依。

文庙,位于河西三元街,建于宋朝元祐年间,尚存石牌坊和4根石柱。这里曾经供奉着孔子,被桂东南的文人学子视之为圣地,早晚礼拜,香火鼎盛。

文笔塔,位于河西街临江两岸,建于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外形为八角攒尖顶,神似毛笔,故名文笔塔。塔高27米,共分五层,塔内原供奉魁星神像一座,用于保佑贺州学子科举夺魁。该塔抗战初期为美军飞虎队的航标塔,建国初期为广州军区的航空测绘标准点。

魁星楼,位于河东街码头,建于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于1998年重修。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称为“魁星”,主管禄位,前面的六颗星通称“文昌宫”。因此,在淳朴的贺州百姓心中,修建與祭拜文笔塔、魁星楼,就象征着文运昌盛、魁星聚集、官运亨通、人才辈出。

沸水寺,位于城南10公里瑞云山麓,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红墙、琉璃瓦、古树、飞瀑,把这座古寺映衬得格外幽静。寺内供奉着七尊神像,分别是:岳飞、龙母娘娘、李天王、三宝佛祖、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关羽。众神或持刀、或提剑、或托塔、或握玉玺,气象威严。临贺百姓将中国佛、道两教诸神共奉一处,以保佑这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人丁皆旺。

在善良的临贺百姓心里,朝晚祭祀各方神灵,生活便有了寄托、日子便有了亮色。那庙、塔、楼、寺,在肩负起百姓心愿同时,亦为百姓营造了平静、祥和、无争、淡泊的精神信仰空间。

三、宗族文化的精神支柱

宗祠,是临贺故城内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线,更是一首韵律深远的诗篇。李氏总宗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全称是“湘粤桂李氏大宗祠”,前身是老君庙,与临贺故城同年兴建,占地两亩余,上下两座,砖木瓦结构,属于祠堂庙合一建筑。祠堂正中供奉有太上老君李耳樟木雕刻仿真人坐像,约三尺高;亦有李氏始祖及其下传列祖牌位。

龙氏宗祠,位于故城之南的龙家寨,始建于明洪武已卯年(1399)年秋,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青砖瓦木结构。宗祠一进三座两耳厅,前后两个天井将三座紧紧相连,前、中、后三座呈步步高升建筑格局。书房、膳房、餐厅、杂房齐具,布局工巧,画栋绕廊,甚是壮观。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明神宗二十八年(1601年),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占地八余亩,日字型布局,取与日俱进、日月光华之意。祠正殿三座连进,青砖琉璃瓦结构,壁画连垣,樟木鎏金,金碧辉煌。

莫氏宗祠位于临贺故城河西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8年),属古代建筑模式式,砖石结构,造型别致,前后两进,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正殿供奉莫氏先祖,安放岭南唐代首魁状元莫宣卿塑像。宣卿公为今广东封开人,天赋神通,精于经史,年仅十七,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载誉岭南。从此岭南人文蔚起。著有《莫宣卿诗集》、《全唐诗》、《封川县志》、《开建县志》等。

刘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贺故城进贤门东侧,占地面积约五亩,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350多年,是典型的岭南府第式建筑。祠内雕梁画栋、祠前荷花竞开,独具匠心。2001年12月24日,刘氏宗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幕仪式上,来自桂、粤、湘三省五千余宗亲参加了这一盛典。

王氏宗祠座落在贺街镇河西街的临江河畔,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0-1858),土木结构,面积约158平方米,由时任知县王康济(山西太原人)倡议所建。

此外,临贺故城尚有邓氏、罗氏、谢氏等等宗祠共二十四座。小小临贺故城,却集聚了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祠堂群,全国少见。宗祠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团结族人议事的地方。因此,宗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族人的矛盾纠纷仲裁,以及冠礼、婚礼、丧礼等人伦大礼都在祠堂进行,具有帮助宗亲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对加强家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座座临贺宗祠,以其庄严静默的身躯,成为百姓的精神支柱,引导着、规范着、鞭策着族人宗亲的一言一行。

四、异乡奋斗的精神家园

广西与广东毗邻而居,因此常有广东商人入桂做生意,粤东会馆就是广东商人聚会和洽谈生意的场所。贺江发源于广西富川县的蛮子岭,流经富川、钟山、贺县、广东封开县,在封开江口镇注入西江。贺江自古是黄金水道,亦是岭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之一,因此大批广东商人溯流而上,在临贺故城聚居经商,千百年来,贸易欣欣向荣。

粵东会馆位于河东街中段,建于明末清初,1822年重修,至今保留完好。该馆由前、中、后三座大殿及两旁的廒屋组成,面向江水,占地面积620平方米。三大殿筑建在层层升高的台基上,均为硬山顶梁架砖木结构;壁画为人物故事,檐板浮雕花草纹饰;厢房的花窗和屏风为木透镂与浮雕相结合的图案;廒屋的窗全为琉璃花窗;中殿和后殿的前檐设有拱形天花板的檐廊。该馆画栋雕梁、古色古香,独具岭南古建筑的传统和风格。

客居他乡的广东商人聚集在粤东会馆里议事、商谈、聊天、品茶,粤音声声、其乐融融,远离家乡的孤寂与汗水奋斗的艰辛便会在这一处静谧角落得到了安放。粤东会馆,以精美大气的面容,成为广东客商永不丧失的精神家园,成为临贺故城永恒的精神归依。

临贺故城,以两千年的时光为笔,写下了厚重的文明。它是贺州的源头、记忆的根。我认为,这就是它的精神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辽阳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中学校园景观设计
扬州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初探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刍议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习近平的历史文化思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