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狭颂的艺术特点

2014-04-29陈劲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

摘 要:西狭颂是东汉摩崖石刻中的名篇,通过分析西狭颂在笔法、章法和结构等方面的特征,窥探西狭颂的艺术特点,为隶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汉;西狭颂;摩崖石刻;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陈劲,1990年,性别:男,民族:汉,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学,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J31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6--01

一、西狭颂的艺术特点

1.笔法

《西狭颂》在笔法方面使用了篆隶结合的方式,因此,纵观整篇文章,有许多字都掺杂了篆书写法,但是,却并未因此而令人感到突兀,相反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体现出《西狭颂》的书写者对笔法非常精到的控制力。

比如:“而”、“宿”、“守”等字,都具有浓重的篆书笔意,而且,在每一个字的部首组合处理上,也顯得非常恰到好处。在这几个字当中,“而”字几乎是纯用篆书笔法写就。图中将东汉《西狭颂》(图1)隶书的“而”字和先秦《石鼓文》(图2)的“而”字作出比较,可明显看出隶书的“而”字已经从纵势化为横势的书写方式。篆书和隶书的书写方式有一点不同之处就在于,篆书圆转笔意,中锋运笔,在运笔过程中不提笔;而在隶书当中,将篆书的圆转变化为方折,增加了一些运笔的动作,中段稍加提笔,最后出波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1包世臣认为用笔不可企及的地方在“中截”,也就是篆隶中不多加提笔的笔法。《西狭颂》的“而”字除了带有东汉隶书的方折特征和习气,圆润的中锋用笔是仍然存在的。通过对比“而”字可以清晰看出篆书笔意在《西狭颂》摩崖石刻中的留存。该摩崖笔法醇厚朴实,古拙天然,整体富有变化,并不刻板呆滞。《西狭颂》的这种意趣,不像《张迁碑》、《衡方碑》那样,一味雄强方整,森严壁垒。更不似《礼器碑》的瘦劲挺直。《西狭颂》的作者仇靖在书写的同时,还是大量运用了隶书的书写习惯,将方笔与圆笔并用,方圆兼施,如此才能够让这些字显示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在《西狭颂》当中,许多结构相同的字,笔法并不一样,比如正文当中的十个“之”字。

如图片所示,第一个“之”字(图5),上部两点采用裹锋起笔,而撇画和最后的捺画在整体上也都是给人以圆笔的感觉。第二个“之”字(图6),则采用了方笔的笔法,显得非常挺拔有力,外露筋骨。第三个“之”字(图7),则与前两个都不同,是方圆结合的用笔方式,既有方笔也有圆笔,方圆并举。而其余的像是“不”、“有”、“汉”等字,在结构的处理上也不会雷同。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知道,《西狭颂》摩崖石刻的笔法十分丰富,不仅篆隶相杂,而且在书写的同时,注意到方圆并举,变化多样。

2.结构

《西狭颂》在结体方面,已经有楷化的趋向。如:“麦”、“清”等字,但在整体上看,这些字还是具备波挑等隶书典型的特点。

“麦”字(图8)的字形偏瘦长,虽然《西狭颂》的字形结构的整体特点与《张迁碑》和《衡方碑》如出一辙,同样方整古拙,但是《西狭颂》又不同于《张迁碑》和《衡方碑》的单刀直入,有棱有角,而自成一格。清代书法家傅山曾提出过“四宁四毋”理论,也就是:“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2其中,傅山赞同古拙要比奇巧胜出一筹,宁可写的非常古雅朴质,也不要一些费心布局的东西,这才是真正自然的。

3.章法

《西狭颂》的章法布局整齐划一,但在行距与字距的处理上,字距与行距的差距不大,因此显得十分茂密。在隶书典型章法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一系列不同的艺术创造。也正因为《西狭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所限制,使他并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真性情,《西狭颂》的布局虽然并无多少突出色彩,但由于其工稳平整的姿态,朴茂合理的字距与行距搭配,在汉代摩崖石刻当中胜出一筹,亦成为流传后世的著名石刻之一。

注释:

[1]【北宋】 曾巩撰:《丛书集成初编·元丰题跋》,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五页。

[2]【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六月,第三十页。

[3]卫俊秀主编:《傅山论书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曾巩.丛书集成初编·元丰题跋[M].影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包世臣.艺舟双楫[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六月.

[3] 卫俊秀.傅山论书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浅析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点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敦煌舞的艺术特点与舞蹈表演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出世”“入世”中的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