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双硫仑反应46例临床分析

2014-04-29余丽萍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酒精药物

余丽萍

【摘 要】目的:探讨引起双硫仑反应的常见药物、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对46例药物双硫仑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药物双硫仑反应,是由于应用某些药物(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等)后,使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使用含有酒精的饮品后使用此类药物而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颜面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全身皮肤潮红、出汗、头痛、腹痛、胸闷、胸痛、心悸、心率增快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若诊治及时,预后良好。结论:药物双硫仑样反应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可减少误诊、误治。饮酒史、用药史及临床表现是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的关键。加强用药宣教是预防发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药物;酒精;双硫仑样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75-01

雙硫仑样反应在临床上并非罕见,近年来随着先锋类、硝基咪唑类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人们社会应酬的广泛增多,药物双硫仑样反应也逐渐增多。若对本病认识不透彻,可导致误诊误治,贻误患者病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于2011年7月~2013年12月共诊治饮酒相关致双硫仑样反应46例,其中男40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2岁。3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其余患者平素身体健康。46例患者平素饮酒量在50ml~250ml,平均200ml,或啤酒量50ml左右。先用药后饮酒者28例,先饮酒后用药者18例。相关药物有头孢哌酮32例、头孢曲松6例、头孢美诺2例、甲硝唑3例、替硝唑2例、呋喃唑酮1例。来诊患者误诊为酒精过敏者4例、误诊为药物过敏者3例、误诊为冠心病者2例、误诊为食物中毒者3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轻度双硫仑样反应30例,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面部发热、轻度头痛、心悸,心电图正常。中度双硫仑样反应12例,除上述表现外还有胸闷、心悸、气促、头痛、出汗、腹痛、恶心、呕吐。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重度双硫仑样反应4例,除上述表现外,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心电图ST-T改变。无死亡病例。先用药后饮酒者常被误诊为酒精过敏、冠心病及食物中毒。先饮酒后用药者常被误诊为药物过敏。

1.3 治疗及结果

46例患者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曾有报道,纳洛酮能阻断双硫仑反应中的乙醛诱导的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可迅速减轻患者不适症状[1]。)醒脑静及地塞米松治疗。所有患者在30min-2h内症状缓解至完全消失,心率、血压恢复正常。心电图ST-T改变患者均在2小时内恢复正常。

2 讨论

2.1 药物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某些药物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毒性反应。乙醛是毒性物质,当体内乙醛浓度升高时,可与体内一些蛋白质、磷脂、核酸等呈共价键结合,破坏这些物质失活,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种不适,表现出双硫仑反应的症状。1948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会出现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显,人们把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后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临床常用于慢性乙醇中毒者的治疗。进入人体内的乙醇90%~98%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经肝脏代谢的乙酸80%通过乙醇脱氢酶(ADH)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约10%通过肝细胞微粒体乙醇氧化酶(YPZE)催化氧化成乙醛。其余10%由过氧化氢酶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2]。然后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酰辅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药物化学结构中或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甲硫四氯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生成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2.2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

目前发现的此类药物主要有某些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匹胺、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氨苄等)、硝基咪唑类、呋喃唑酮、呋喃妥因、、酮康唑、琥乙红霉素、磺胺、格例苯脲、格例齐特等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化学结构母核T-氨基头孢烷胺(T-ACA)环的3位上有甲硫四氯唑硫代甲基四唑取代基者都可能引起双硫仑反应,此取代基可与CoA竞争乙醛脱氢酶(ALDH)的活性中心,与乙醛脱氢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复活物,使乙醛脱氢酶失去活性,阻止乙醛继续氧化而使乙醛浓度急剧升高[3]。对于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致病机制以前国内大多数文献认为甲硝唑等硝基咪唑类主要是由于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所致;最近国外研究表明,甲硝唑对乙醛脱氢酶并无抑制作用,也不增加体内乙醛的浓度,却发现能增加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因此认为甲硝唑引起的可能是一种“5-羟色胺中毒综合征。”对于呋喃类药物的致病机制目前认为除了可抑制乙醛脱氢酶、升高血液中5-羟色胺浓度外,还可能抑制单胺氧化酶而使体内单胺类浓度升高,从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其他药物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3防治

加强医务人员对该反应的认识和重视。医师是为患者选用药物,履行告知义务的第一责任人。医师在开处方前,自己要熟知那些药物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并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烟酒的生活习惯,近一周内有无饮酒史,平时的社会应酬情况,然后合理选用药物。若选用的是可能发生双硫仑反应的药物,不仅要给患者及其家属宣教到位,如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和(或)食用含有酒精类食物、饮料或药品(如氢化可的松、藿香正气水),还要在病历本上写清楚。

参考文献:

[1] 徐建峰,头孢匹胺的双硫仑样反应2例报道[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5):47.

[2] 李德焕,毒理学基础[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482.

[3] 刘世军, 项继彝,郭俊青.头孢哌酮舒巴坦至双硫醒样反应1例.中华医药杂志,2006,6(4):365.

猜你喜欢

酒精药物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用途广泛的酒精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酒精脾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