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的多重视角探讨“慕课”的价值
2014-04-29王丹中
[摘要]“慕课”正日益受到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并引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一轮发展。文章从技术、经济、社会、教育和管理等多个维度、不同视角对职业教育“慕课”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对“慕课”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慕课”的建议,即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者的各自特点,建设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慕课”,由政府主导,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顶层设计、课程品质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 慕课 价值
[作者简介]王丹中(1968- ),男,江苏丹阳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67-02
“慕课”是英文“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中文音译。2013年,“慕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词,并引发了“颠覆”“引爆”“革命”“新大陆”“飓风”之类的热评。“慕课”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慕课”的意义与作用?“慕课”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如何扬长避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慕课”?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慕课”:与时俱进的远程职业教育
一般认为,“慕课”2008年起源于加拿大,2011年在美国流行,2012年进入我国并于2013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本质看,“慕课”是远程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的升级版,可以通俗地称为“远程教育3.0的升级版”。远程教育由于信息传送方式和手段不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远程教育1.0 阶段是以邮递的纸质材料为载体的函授教学阶段;远程教育2.0 阶段是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广播电视教学阶段;远程教育3.0阶段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与信息通信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教学阶段。“慕课”与通常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网络教学相比,在物质与技术载体上没有本质不同,但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进行了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四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将封闭的教学平台变成了开放的平台,实现了跨学科、跨校、跨文化教学资源在线集成和共享,增强了资源的丰富性和新鲜度;其次是教学资源的优质性,目前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家示范校,课程质量高且可以免费获取,增强了网络教学的吸引力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再次是教学质量的可控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动态分析,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持续改进学习,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是教学环境的交互性,利用社交工具软件,构成虚拟社区、虚拟班级,改变了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孤独学习”的“硬伤”,教与学之间、不同的学习者之间可以在虚拟空间里构建学习共同体,相互探讨、思维碰撞,提高了学习深度和学习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慕课”源于远程教育3.0又高于远程教育3.0,是远程教育3.0的升级版。
二、“慕课”:实现职业教育公平的利器
“慕课”及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优势是超越时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日趋普及的今天,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还可以对碎片化时间进行充分利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职业教育形式。与现代远程教育相比,“慕课”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资源上的集零为整。由于多个职业院校同时向一个开放的平台提供资源,提高了教学资源的集成规模、集成效率和更新周期,使“慕课”具有现代远程教育无与伦比的规模效益。二是教学产品的无限分享。假定职业教育的外部性相对不变,传统公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是不均衡的,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由于场地、师资、教学设施及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也不可能无限扩大招生规模,从产权角度看,具有一定排他性,因此公立教育机构提供的产品更接近于俱乐部产品(私立学校提供的产品更接近于私人产品),并且随着学校层级的提升,产品的排他性是不断增强的。“慕课”由于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且提供的是免费的课程学习,任何一个人使用“慕课”学习均不影响其他人的使用,解决了传统职业院校学习机会不足的瓶颈;同时,“慕课”平台上目前汇聚的课程都是国家示范校精心打造的优秀课程,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学习者分享的问题。“慕课”提供的教育产品更接近于公共产品,为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技术实现的可能,引起了职业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和职业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赞誉。
三、“慕课”:并非完美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慕课”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的自主认知、自控学习提出了要求。学习者需要自己来决定学习的时间、参与的方式与程度、学习的持续性等。显然,对于学龄较小、学习能力较弱、意志力不强的学习者是不适合的。总体来看,“慕课”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其次,从“慕课”提供课程内容看,目前主要还是通识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对于操作性、个体性较强的课程,如实践实训类课程、运动性课程、艺术性课程等,“慕课”的在线学习无法提供针对每个学习者的现场教学。最后,目前“慕课”还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教学的程式化。课程内容是根据教师的意图事先制作好的,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教学者之间有互动,但总体上学习者仍然是按教师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学习,课程资源在设计中无法兼顾所有学习者认知上的差异性。二是教学过程的不可控。学习者使用“慕课”平台具有非线性学习的特点,即学习者对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随意获取。“慕课”拥有的大量优质资源,会诱导学习者对信息追求过多过广而偏离应有的学习主线。三是学习成绩的真实性。学习者的学习、考试等都是通过在线进行,对教师而言,这些是不可控的,如何防止学习者在完成作业时抄袭、在考试时让人代考等,尚缺乏可行的监管方式。四是信息交互的不完整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给对方的信息是多元的,不仅有言语、表情,还有语气、身体语言及特定学习者群体构成的学习氛围等,“慕课”让教学双方、学习者之间感知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五是交互学习不充分。“慕课”提供的虚拟学习社交空间,在进行研究性、探索性、思辨性的学习互动时,缺乏制造思维激荡和头脑风暴的学习环境,同时,面对虚拟空间里数量可以无限扩大的学习者,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必然是不充分的。上述分析仅限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微观层面,“慕课”的发展尚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阶段。随着“慕课”技术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像3D技术、可穿带式设备等应用,“慕课”所提供的学习方式会更加便捷、学习环境会更加场景化和仿真;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等应用,会使个体学习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就本质而言,“慕课”是新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应用的一个成功实践,甚至可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慕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忌与宜
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慕课”有“四忌”:一忌原样复制。起源于美、加等国的“慕课”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是与其本国国情和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一脉相承的,信息技术重点解决了学习的便捷性问题。我国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美、加等国差异很大,要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的“慕课”,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者的各自特点,探讨建设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学习者的“慕课”。二忌一哄而上。“慕课”是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最大优势是学习的超越时空和资源的无限共享,这决定了不能单纯以职业院校作为“慕课”建设的主体和单元。如果每个职业院校都建设自己的平台,那么必然会出现平台过剩、资源不足不全的状况,造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复投资和浪费。三忌各自为战。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最大的瓶颈和遗憾是资源共享问题,究其根源是建设之初各自为战,信息不共享、系统不兼容。我国职业教育“慕课”的建设不能走各自为战的老路。四忌技术牵引。“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者的需求和基于需求的应用是关键,技术只是保障手段和实现形式。“慕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但不能完全市场化,不能以技术和经济为主导,必须以职业教育和认知规律为主导。在尊重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同时,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辅助建构学习者的认知体系,从一定程度上体现“革命性的影响”。
“慕课”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实现优质资源的跨时空无限共享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公平問题。我国人口众多、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东西部办学水平差异大、优质资源稀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提供的教育机会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是不均衡的。“慕课”的出现,为促进职业教育机会的充分和均等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国职业教育的“慕课”建设应是政府主导型的。第一,政府投资。政府应指定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我国职业教育“慕课”的统筹推进和指导协调;应设立专项资金,指导、组织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共建“慕课”,打造各类优质课程资源。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慕课”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变为公共产品,提供给所有学习者使用,为全社会提供无限的学习机会,解决了学校的建设积极性和“慕课”的持续发展问题。政府要在经费投入方面做相应的制度安排。第二,顶层设计。一是平台布局,要综合地域、学科及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等因素,规划建设大型区域性“慕课”平台,调动各地区、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并实现大范围整体覆盖;二是资源布局,要对各平台打造的课程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资源的优质性、丰富性、可选性;三是标准先行,通过试点建设比较成熟的“慕课”建设共性技术规范和各类资源建设标准,各平台统一依据共性技术规范和资源标准建设,确保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区域平台可采用云架构,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理念,建成能汇聚各级子平台及学校资源平台(端口)的分布式平台。第三,课程品质。“慕课”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吸引学习者始终坚持在线学习的最关键因素是课程资源的质量。因此“慕课”课程的建设标准和审核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要通过相应标准,指导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综合应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场景等信息和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艺术化制作,实现对课程教学各类信息的有层次的集成应用,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丰富性和可视性。第四,制度保障。影响“慕课”持续发展的除课程品质外,就是学习成果的应用。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政策,把“慕课”的学习成果与学分银行、跨校学分互认、学历教育等有效衔接。社会对“慕课”学习的认同度是影响“慕课”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社会认同度的建立,一要靠“慕课”学习的质量,建立规范学习者学习的机制,对学习者学习前的注册,学习者参与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等过程性评价,学习结束后的证书发放等都要进行具体规定;二要科学设计与“慕课”学习相关的学历制度,“慕课”的学分要与传统的学历教育学分融合。有些学者提出将“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对一门课程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或者将部分课程由课堂教学转型为基于“慕课”的学习。就一个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应用,但绝非我国职业教育“慕课”价值的主体和主流。
[参考文献]
[1]马若龙,袁松鹤.“慕课”是流行词还是真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3-11-
22.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
16.
[3]王丹中.转型期中国教育投资制度研究[DB/OL].http://www.docin.com/p-236520649.html,2011-07-27.
[4]汪瑞林.MOOCs辨析与在线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