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音辞篇》略论
2014-04-29高志如
摘 要:《颜氏家训·音辞篇》在音韵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注重描写古今、南北的语音差异,是《切韵》成书的理论依据,认识到了语言融合的影响,阐述了颜之推对于语音、音韵、方言等多方面的意见。
关键词:《颜氏家训》;《音辞篇》;语音
作者简介:高志如,女(1990-),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一、基本内容
(一)确定标准发音
《春秋》《离骚》使人们认识到各地语言存在差异,开始注意读音的对错问题,音韵的书籍纷纷出现后,记录方言的书籍互相攻击,标准音的制定迫在眉睫,颜之推用帝王都城所在地区的语音,参考比较各地的方言俗语,研究考证古今读音,来制定准则调,认定只有建康地区的发音和洛阳地区的发音足以分别代表南北地区发音标准。
(二)辨析发音方法
提出北方人把“举”、“莒”读成“矩”的语音现象和李季节的观点,“莒”、“矩”二字的发音方法必定有开口、合口的不同。谈论了“好”字的发音,举黄河以北的读书人读《尚书》时的错误为例,提出一种是评论物体质地的,一种是表达人类情绪的,两种读音不能混为一谈。介绍古代人将“甫”通假为“父”,北方人不明白其通假关系导致“父”的发音不是“甫”音,举例“管仲仲父”、“范增亚父”中的“父”字应依本字读。
(三)辨析用字方法
谈论了“焉”字的注音和不同意义的用法。“焉”字古音只有一个发音“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开始区别读音和意义:解释为“何”、“安”,就应该读为“于愆反”;用作句末语气词及结构助词,应该读作“矣愆反”。指出江南地区沿用不同发音,而黄河以北地区两种读音想混。谈论了“邪”字的用法,即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指出北方人将其读为“也”的发音错误想象。
(四)介紹语音现象
指出江南地区的学子自行定制读音章法,批评徐仙民读《左传》对“败”的注音,只在一处注“补败反”这个读音,没有说自败和打败别人的“败”字的分别,从而造成牵强附会。举例说明了王侯外戚语音多数不标准的现象,因为他们在内受到低贱保傅的熏染,在外没有良师益友对其帮助。指出了黄河以北地区的人将“攻”字注音为“古琮切”,与“工”、“公”、“功”三字的读音不同这种极端错误的现象。列举了近代有些人将自己的名字读成其他字音的现象。
二、《音辞篇》的价值
(一) 颜之推对音韵研究的贡献
1.最早对我国音韵发展史进行论述。颜之推简述了我国古代音韵学形成的过程,他认为东汉以前没有音韵研究,那时的学者“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直到东汉,学者则开始注意对字音的注释,“始有譬况,假借以记音字耳”。
2.对多本韵书的读音进行了审查,有利于了解当时的韵书的大貌。颜氏在文中提到过当时流行的多种韵书,如李登《声类》,吕忱《字林》,无名氏《韵集》,无名氏《通俗文》,李概《音韵决疑》,阳休之《切韵》,并且对其中的错误进行了批评改正,如他评价“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如疏野”。
(二)颜之推对方言有独到的见解
1.他敏锐地认识到,方言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认识到语音在方言差异中的重要地位,即“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他将方言分为南北两种,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差异,南方“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其音沈浊而铧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2.认识到了语言融合、语言接触的问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一论断提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接触、融合的重要依据。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口迁徙和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引起了语言及各地区方言之间的接触、融合和相互影响,所以才留下了“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痕迹。
(三) 颜之推在确定当时的共同语和语言规范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认为共同语在语音上必须以某一地点方言作为基础,基础方言必须具备一个标准,那就是“帝王都邑”,也就是在政治上、文化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地区的方言。标准音虽然是以某一地点方言作为基础。但是,这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标准还必须同时“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也就是要合理吸收其他方言成份,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古音成份,标准语要以书面文学语言作为用词和发音的典范,文学典籍是他家子女正确用词和正确发音的重要依据。
三、《音辞篇》的不足
1.《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留给后世子孙的家庭教育之作,因此也因目的所限,对一些问题没有进行更深入详尽的探讨,比如“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颜之推已经认识到语言的融合和接触所产生的问题,但是没有具体论述,实为遗憾。
2.颜之推表达了很多深刻的语言观,但是难免主观臆断有所差误,比如他说“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铧钝”,他认为是地理原因形成的语音差异,虽然认识到地域因素对语音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地理情况是否对语音有影响还是不可定论。
3.颜之推在分析语音时缺少发展的眼光。用明朝陈第的观点“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来评价颜之推的语音观,颜之推缺少这种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音的观点,有时会忽视古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国石.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4).
[2] 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