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性理论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2014-04-29郝鑫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国民性现代文学鲁迅

郝鑫

摘 要:“国民性”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也被译为民族性或国民的品格。国民性理論最初(晚清时期)是被作为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理论而引入国内的,因此国民性理论是推动中国历史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的一大动力。

关键词:国民性;现代文学;鲁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1

一、国民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欧洲国家将国民性作为理解人类差异的首要准则,以帮助其建立种族和文化优势,作为征服东方国家的理论依据,但另一方面国民性理论却使得被征服国家丧失了发言权。

因此从晚清“国民性”理论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将其作为基础对民族国家未来的问题进行了诸多的思考。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他在《新民说》中提出的国民性改造问题。当然,当时有许多像梁启超一样的知识分子,也都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批评欧洲国家的同时,又不得不屈从在欧洲人用来维系自身种族优势的话语—国民性理论,因此有关国民性的说法也是有褒有贬的。

在1911年前后有大量文章都不同程度的讨论了这个问题,且代表作品有:《论中国之民族气质》(1919)、《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中国国民性及其特点》(1917)等,而这些作品目的就在于试图以对民众的启蒙来实现国家的崛起,例如蔡元培就指出中国的国民缺乏自我意识,必须通过启蒙教育唤醒他们。而国民性理论也同时给了梁启超、鲁迅等作家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自我批判语言,同时也肩负起改造中国国民性的历史重任。

二、鲁迅与国民性改造

晚清时期,无数知识分子都在救国的道路上苦苦探索中国极弱的原因,他们最终都将目光投向“国民性”,鲁迅就是其中之一。鲁迅认为中国人的病根已经不在于身体,在于精神层面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中国人的气质》(亚瑟·斯密思)日译文本后,才逐渐有了想通过文学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想法,而同时又有一部分思想家想通过国民性理论来提倡现代文学。

许寿裳在谈及鲁迅时说,鲁迅的一生都在寻求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什么;第三、病根何在。这些在鲁迅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比如著名的《呐喊》中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回忆的片段,而《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在于描写中华民族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这种复杂矛盾的心里一再重复出现在他的小说当中,比如《阿Q正传》中描写的暴力场景,那些兴致勃勃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处决的无情群众,作者试图将读者拉入这样的场景使其成为另一个旁观者群体,而鲁迅自己一方面作为看客,一方面有时被观看者(同为中国人),清楚地表明鲁迅面对国民性理论两难的困境。

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理论,大部分源于斯密思的《支那人气质》一文,但从他创作的作品已经远远超过了斯密思的支那人气质理论。鲁迅以文学挑起改造国民性之重担,以文学改造国民精神,试图将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民间传统中正面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作为“国民性”整体的一部分传达给国民,最终来救治颓废了数百年的现实中国人的精神,也影响了一整个世纪的中国启蒙思想家。

三、国民性与文学

笔者在对国民性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现代文学与国家历史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中国启蒙思想家用国民性理论来提倡现代文学,其目的不过是为拯救国人的灵魂。在国民性改造的过程中,文学是作为一种手段被运用在当中;而国民性改造本身也是为适应现代化而进行的,所以由此而产生的文学作品也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故而,笔者认为国民性是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一大因素。

众所周知,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文学作品不同程度地诠释了中国的国民性。当然。除鲁迅之外,还有老舍、张天翼等诸多作家也针对这一问题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他们尝试一种与传统“思想史”完全不同的历史写作,去探讨当时中国“现代性”理论的意义;他们一方面揭露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又发扬国民性种优秀的地方。也就是这些探索才成就了五四运动时期那么多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国民性的话语才得以转换成为一种超越了自身历史的话语,并充斥在有关现代文学的讨论中。后来的作家也是在继承了这一时期的“国民性”传统(人文主义情怀精神)坚持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体地位和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性。但无论是那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不体现了改造“国民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间的深刻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国民性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称为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主题。

四、结语

国民性改造问题是晚清中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19世纪斯密思等人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描述和评价,刺激了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神经,他们从此开始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试图以文学作品来引导国民形成一种更适合现代化但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国民性格。同时,国民性作为一个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理论,文学只有迎合这一特征才能够称之为进步的文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2]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三联书店 2002年6月

[3]刘禾:《国民性理论质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

[4]梁启超:《新民说》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年7月

[5]周作人:《人的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

[6]沙莲香:《中国民族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

[7]蒋淑娴:《中国现代文学史》 科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猜你喜欢

国民性现代文学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鲁迅《自嘲》句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