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

2014-04-29彭建章路晓兰赵文峰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19期

彭建章 路晓兰 赵文峰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助推器,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等,并指出创业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强烈的创业意识,科学的创业精神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例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专业教师队伍与实践教师队伍相融合等。

[关键词]六个融合 创业型人才 交互式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彭建章(1981- ),男,广东河源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路晓兰(1981- ),女,河北沧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赵文峰(1980- ),男,河北沧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长城计划“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构建模式研究”、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99-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以此为导向,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1.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助推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当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经济的升级,为新时期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营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学生所具有的专业优势、较高的个人素养,将为他们在创业道路的选择上提供参考依据,协助他们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方向。同时,大学生创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青年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的需求,并有助于激发创新热情。

2.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近年来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美债务危机日益凸显,导致世界经济复苏难见起色,全球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问题成为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难题。在我国,高校扩招、门槛降低,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大幅下降,高等教育已从传统上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人才市场的供大于需,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并极有可能在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效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3.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创业行列涌入了一大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鲜血液。中国高教创业教育学会在2011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新人数达到10.9万,然而仅3%创业成功,与美国20%的成功率相差近7倍。创业创新人才的严重匮乏,这方面很难与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才需求结构调整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得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二、高校创业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1.强烈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起着支配作用,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源动力。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就应紧紧围绕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革新思想,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不息、修身治国的宏伟志向。

2.科学的创业精神。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间充满了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甚至是生命风险。科学的创业精神要求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学生敢于发散思维、迈向新领域。因此,高校创新教育应切实将创新求实、顾全大局、谦虚谨慎、励精图治等优秀思想灌输到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中。

3.出色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以智力为核心,是指具有创造特性、综合性的、能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营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专业素养、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战略规划和决策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将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4.顽强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主要指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创业者心理、行为起到调节作用的思想特质。创业过程是一个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创业如同其他职业发展道路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低谷,这就要求创业者始终保持着矢志不移的信念以及百折不挠的意志。

三、“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首先,创业课程的优化必须兼顾各个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业创新型人才。此外,由于创业课程的开放性,课程形式不拘一格,最佳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摸索。在综合性的课堂设置上可以采用请著名企业家开设讲座;在课堂中融入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知识的普及等。并与企业联合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校选拔人才,实施精英教育,着力培养具备企业家特质的创业型人才。实践课堂的开展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活动的大小、时间、难易程度等进行不同的分工,确立不同的阶段。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增加知识的灌输量,并懂得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打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才能。另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以及自学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以及创业行动力,开拓创业思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去实践,积极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主动向周边环境获取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2.专业教师队伍与实践教师队伍相融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创业思维、创新能力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首先,专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培养和甄选具有创业基础和创业经验的优秀师资,是高校首要完成的环节。然而我国高校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在高校中担任教师的企业家更是很少将实际经验与理论教学知识相结合,教学方法系统性不强。美国在创业教师培养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有效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美国高校专门配备了实力雄厚的创业师资力量。如美国私立商学院——百森商学院是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导者,拥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被业界评为创业管理的“鼻祖级”高校。其次,创业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本地企业和政府的天然优势,邀请企业和政府部门中具有实践经验和紧跟时代之理念的优秀实业家、政府官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高校专职教师和拥有创业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的互补性,以讲座、一对一辅导等各种形式来增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首先,教学多样化建设。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效地整合两个课堂的优势,既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辅以多种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第一课堂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创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学生的创业路径和创业项目选择理清思路,第二课堂旨在通过创办真实项目或者开办实体经营的活动,来为个体创业提供参考和反思。第二课堂采取自愿原则开展个体课程。只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次,引入竞争机制,拓展以比赛带动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竞技比赛是最有效的带动人才发掘、人才培养的形式,在创业教育中引入创业计划竞赛,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是创业教育模式成型的必经之路。优化创业竞赛计划活动,首先应将组织创业团队、选项目、市场调查这些在实际创业中的重要环节,放在整個活动的核心位置。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业过程,培养基本的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更清晰地了解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对创业风险的分析和抗压受挫能力。此外,高校可以利用广阔的校友资源和社会网络,丰富可行性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具备先进创业经营理念的社会人士进行长期接触的交流平台,形成创业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4.校内与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相融合。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类型包括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孵化中心等。从高校角度出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市场调研、企业孵化、投入市场提供支持,不断改进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加大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力度,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商务活动、成果研发、产权维护等。更重要的是,校内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应当积极为学生引入创业资本,为学生提供资金信息、相关政策咨询等。另外,分设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与实际接轨开放平台,对学生毕业实习、项目试运行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对校内创业教育基地设施不完善、模拟性不足等方面起到弥补作用,是促进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创业创新教育。以麻省理工大学商学院与通用集团建立的“MIT创业基地”为例,通过聘请实业专家、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基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做学术报告、创业战略计划等举措,增强了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

5.组织机构和社团建设相融合。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求大力建设创业教育体系,同时还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包括配套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教学研究机构,并拨付专门的款项,设立创业基金等。特别是创业型社团组织,创业型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分之一,还是学生与社会的有效沟通的桥梁之一。社团活动所带来的一线接触,比如创业孵化、市场调查等,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实战经验和适应能力,使得创业型人才能够迅速进入社会化的节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从一个“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因此,积极建设创业型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6.创业项目和成果转化相融合。创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创业项目与创业成果的有效转换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学校可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有意识地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富于竞争力的创业项目。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充分把握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结合高校和企业对鼓励创业提供的资源优势,把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成果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和符合时代意义的创业成果,涌现出一批富于竞争力的创业者,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形成学生、高校和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

在当今高校、政府和产业三螺旋模式下,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实施是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只有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和政府在创业环境、资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将理论知识与自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使高校创业项目切合实际,并能有效地转化为企业成果。

[参考文献]

[1]郭社军.美国创业教育的经验[J].中国培训,2011(12).

[2]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7).

[3]陈浩凯,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