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对策
2014-04-29马建新
[摘要]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现象调查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焦虑的比例较高。内因表现为就业心理压力大、期望值过高,自我调适能力较弱,个人综合素质欠缺;外因主要是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对此,应从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家庭給予更多理解帮助来消除贫困生就业焦虑心理。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就业 焦虑
[作者简介]马建新(1969- ),男,江苏泗阳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淮海工学院党建思政研究课题“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S201400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9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由此,处于弱势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各种其他压力因素的叠加,使得部分贫困生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心理焦虑。如何帮助这些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压力,应成为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于淮海工学院2014届在册贫困生中随机抽取420人,其中,男生142人,女生278人。问卷共发放420 份,回收420份,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98.8%。
2.研究工具。本次研究运用W.K.Zung教授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是用于测量和评估焦虑症状的程度,分析被试者的主观焦虑症状的非常简便的临床工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①
3.研究过程。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淮海工学院贫困大学生进行就业焦虑测试。研究在2014年4月即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开展,部分同学已落实合适的工作,没落实工作的学生焦虑心理较为明显。同时,这段时间也是毕业生返校的高峰期,便于调查研究。在淮海工学院助学中心和二级学院的协助下,将被试者集中到教室并告知测试目的,在被试者的同意和配合下以无记名的方式发放并回收问卷。
4.数据处理过程。将规律性答案的问卷和不完整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后,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最终数据分析结果。
(二)研究结果
1.贫困生焦虑现象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15名被试者中,121人(29.15%)对当前的就业比较乐观;其余70.85%的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其中,轻度焦虑的占被试总数的44.82%,中度焦虑的占22.17%,重度焦虑的占3.86%。
2.贫困生就业焦虑的表现。贫困生的就业焦虑症状与其他学生的就业焦虑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除就业焦虑的程度较重以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症状:第一,认知方面常常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无心开展毕业设计和论文工作,部分出现抱怨家庭、社会甚至消极厌世等现象。第二,情绪方面出现自卑、沮丧、缺乏安全感,部分出现紧张、抑郁、易怒等症状。第三,行为方面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社会活动减少,自我封闭、缺乏进取心,有攻击性行为,严重的甚至有报复社会、自伤自残行为。第四,在生理方面表现为食欲不振、面容憔悴、失眠、身体莫名不适和疲惫感等。
3.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特点。首先,影响程度深。一方面,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限制,其进取心和自尊心常被社会无情的就业市场摧毁,挫折感导致自卑自弃的心理常常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对于找到工作以尽快摆脱贫困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所以,因贫困所导致的就业压力非常沉重,使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焦虑表现得更为突出、更深重。其次,持续时间长。贫困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面临着包括就业在内的各种压力,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造成长期困扰;毕业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他们又陷于持续焦虑状态。最后,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共存。由于平常经济压力的存在,贫困生常处于特质焦虑中。当面临就业还需要更多的金钱时,这时特质性焦虑会进一步加剧就业时的“状态焦虑”,从而出现他们的就业状态焦虑程度高于其他同学。②
二、贫困生就业焦虑成因分析
心理学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在缺乏充分事实根据和客观条件的情况下,知觉到行为目标与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使个体的预期目标丧失,从而产生一定焦虑情绪。③焦虑的程度与预期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有关,目标意义和价值越大,则焦虑的程度越重;目标意义和价值越小,焦虑的程度越轻。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有利于目标实现;过度焦虑则会破坏心理平衡,影响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阻碍人的行动,不利于身心健康。④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与其他同学的就业焦虑相比,有相似性也有特殊性,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在原因
1.心理压力大,期望值过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压力,贫困生长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能尽快摆脱贫困,减轻父母负担,他们的就业动机非常强烈。另外,这些学生大多深知父母和家庭对自己的期待,对待择业大多存在过高的期望,在经历现实的挫折和碰壁后,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导致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不安。
2.自我调适能力较弱。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现状是供大于求,大学生择业难的现象是客观的,遭受就业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调适能力强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尽快做好自我调适,迅速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对于平时不善于排解压力的贫困大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范围的投简历和多次面试的失败,会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如果不善于自我调适,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就会产生。
3.个人素质欠缺。大多数家庭较贫困的学生进校后,就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到学习上,试图证明自身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全面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一些同学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操作、独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欠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会学习的人,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大学生是否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一定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在择业过程中是一定会遇到挫折的,产生焦虑心理也是难免的。
(二)外在原因
1.来自家庭影响。每个贫困生家庭都有其特殊性,亲属将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尽快毕业、找到工作,摆脱家庭的困难现状。然而,家庭的高期望值和低支持力使得贫困生一入学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临近毕业时,面对找工作不易的现实,部分学生就在家庭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就业现状中挣扎、煎熬。当他们不能依靠自身能力找到满意工作时,心理包袱会越来越重,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来自社会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其中,有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如就业经济补贴、创业扶持等。但这些政策对于数量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说,帮扶的力度和广度是有限的。此外,就業市场的不健全、用人单位的差异标准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都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择业成功率。许多学生在不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后会产生焦躁沮丧甚至抱怨仇恨的心理。
3.来自学校的影响。当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口头上和政策上的重视多,认识观念和举措上落实并不到位。许多高校并没有对贫困学生进行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机制,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帮扶。大部分高校是问题发生了才开始补救,更有小部分高校因为贫困生欠交学费、欠贷款扣发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甚至就业协议书等。这些都无形增加了贫困生的压力,加剧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
三、消减贫困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一)结合贫困生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远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越来越严重,要求高校必须特别重视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高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开展贫困生的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等品质的教育。鼓励贫困生正确地面对客观现实和实际困难,勇于接受经济贫困的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乐观地面对一切生活现状。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锻炼和改进自身的不足,艰苦奋斗、迎难而上。
2.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生产生心理焦虑大多是遇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排解导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排解困惑提供帮助,遇到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向同学倾诉,寻求解决办法;相反,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利于身心发展,将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贫困生要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扩大交际面,增进理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加强他们的挫折教育。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贫困生也不例外。我们要培养贫困生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让他们意识到只有经受挫折和磨难的成功才更有价值,挫折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方面,挫折能打击人,给人烦恼、痛苦甚至毁掉一个人;另一方面,挫折也能给人力量,使人变得成熟、果敢和坚强。
4.指导贫困生学会心理防卫,进行自我调适。高校要教育贫困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保护自身心理健康。当出现心理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时,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乐观地对待暂时的困境,化解心中的困惑,积极地做好自我调适,预防可能的心理困惑发展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广开渠道,提高素质,增进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注重就业力培养。高校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传授上,而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沟通技能、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1.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贫困生综合能力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形式活泼,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些活动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能达到激发人的斗志、催人奋进的目的。若要贫困大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必须要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检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接受社会挑战和磨炼。因此,高校要多方搭建平台,加强校企联合、校社联合,扎实开展“三下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贫困学生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努力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2.搭建锻炼平台,服务贫困生的能力培养。高校应该针对贫困生的特点,开展适合贫困生的文体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充分挖掘贫困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学会推销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信心。让贫困生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锻炼能力,培养一技之长,实现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
1.高校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尽可能地为贫困生就业提供便利条件。除正常开设就业指导课外,还应对贫困学生实行个性化辅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值,消除模糊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拓宽就业思路,到基层就业,到适合自己、有利于发展自己特长的岗位上去工作;引导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工作,到西部地区、到自己家乡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2.高校应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实际支持,多方位地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服务。除了在思想和心理上给予贫困生关怀以外,要采取多种措施服务他们就业。如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减低就业成本、科学做好生涯规划、有侧重地开展就业培训等。此外,还要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经济帮扶力度,完善各项“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切实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
(四)政府加大支持、家庭给予更多理解帮助
1.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服务学生就业。⑤凡涉及贫困生办理就业手续的,要一切从简、一切从优。对涉及贫困生利益的,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有所倾斜,如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规范人才选拔机制,提高人才市场竞争的公平度,减少人情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让贫困生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择业,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平,减少贫困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政府还可以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引导有志的贫困生到艰苦地区工作,建功立业。社会还要大力宣传自立、自强的贫困大学生典型,用身邊的事例去激励他们走出焦虑心理的阴影。
2.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人和亲友要尽量理解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苦衷,给予他们更多宽容和理解,为他们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人还应该关注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对他们持合理的就业期望,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增强择业自信心,正确面对择业中遇到的挫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
[注释]
①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42.
②谢玲平,邹维兴.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对方式与状态——特质焦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4):28.
③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11.
④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99.
⑤刘继亮,陈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