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4-04-29卢燕
[摘要]大学幸福感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幸福感的提高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和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在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过程中,应着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调控作用,构建和谐心灵;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协调作用,营造和谐人际;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作用,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感 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卢燕(1984- ),女,广西平南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4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1JGA0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73-02
幸福,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望和永恒价值,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至上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虽未提及“幸福指数”一词,但幸福的论述几乎贯穿始终。不论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提出,还是“教育公平”“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民生话题,都不难让人感受到其中所折射出的对“幸福感”的追求。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幸福感再次得到重视,作为衡量人们主观感受的幸福指数逐渐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而对于高校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化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而和谐校园建設的终极目标则是满足大学生对幸福的体验。
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幸福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幸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心也最困惑的问题之一,而“我们为什么不幸福”更是成为困扰大学生的最大问题。英国和美国社会学家联合做的研究表明,大学也正是幸福感开始减退的时候。研究称,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中年最弱,“谷底”大约在44岁,而大学时候正是幸福感开始降低的起点。如何在和谐视野下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幸福感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也有学者指出,幸福感主要由三种感觉构成,即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以及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感,也就是说,幸福等于美满生活加上愉悦身心加上和谐关系。费尔巴哈论证了“幸福必须是生活的,生活必须是幸福的”“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人的一切现实生活都为追求幸福。也有外国学者指出,从心理层面讲,个人层面的“中国梦”就是西方心理学界强调的“幸福观”。简单来说,幸福感其实就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和体验。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感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普及,社会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宅居”“网宅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权力至上主义等不合理的幸福观正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有学生认为,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学生认为,无烦心事就是幸福;有学生认为,追求到“白富美”“高富帅”就是幸福;有学生认为,有一个有钱有权的爸爸就是幸福;等等。这些认识使得大学生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南辕北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幸福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叔本华认为:“如果人因此一味追求财富,心灵上就会一片空白,结果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更麻木不仁。他们对理智的高度幸福既然无能为力,就只有沉迷在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观念构成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开展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教育。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幸福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幸福感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提高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对生活的一种认知与感受。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幸福体验,大学生只能机械地、被迫地接受思想教育,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洞、抽象,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学生幸福感的关注,显然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标准固然很多,但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还是学生说了算。大学生幸福感是否提高才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
(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和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而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对象是学生,其出发点和归宿也都应是学生,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上下功夫。幸福观与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通过“随风潜入夜”的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调控作用,构建和谐心灵
健康心理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幸福感,严格意义上是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感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健康教育站)—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此外,要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分层分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从认知、态度及情感层面为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做铺垫,帮助大学生妥善处理在学习、恋爱、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在自身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的心灵真正达到和谐,为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保驾护航。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协调作用,营造和谐人际
大學生在家庭背景、生活习俗、性格品质、价值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凸显。例如,目前因高校奖学金引发学生间人际关系矛盾的现象频频出现,对利益的追逐往往引发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造成人际关系冷漠甚至紧张,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与消除,学生就有可能滋生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影响校园和谐。但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单靠物质和行政的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润滑剂”和“减压阀”,是做人的工作,重在疏导和沟通,以起到润“心”细无声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在这方面发挥其固有的疏导和协调作用,把协调人际关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积极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各种影响和谐人际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进行调控,在温馨融洽、协力合作的人际氛围中,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寓教于乐的沟通方式对学生间紧张的人际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引导大学生正确化解各种矛盾,学会宽容、沟通、团结、欣赏,坚持与人为善、以诚待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营造和谐人际,使大学生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感不断提高。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作用,建设和谐校园
蔡元培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平台,还要用健康的环境教育人,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并由此体验到无穷的幸福感,而创建和谐校园则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载体。幸福感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其感受也不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在各级需要依次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大学生有着实现更高层次的愿望和需要,有着为实现更高层次愿望而蕴藏着的潜力。学校,作为一类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要素之一。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首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的制高点;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占领校园文化构建的制高点;最后,要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虽然高校不能决定大学生的幸福感程度,但能够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创造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跨进校园,接触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以此塑造大学生美好的心灵,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作用,努力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懈地追求幸福、实现幸福和享受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做一个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曹祎遐.当“幸福”来敲门[J].上海经济,2013(8).
[2](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袁作钰.以人为本,和谐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5]刘金芝.以提高人的幸福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