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
2014-04-29何旭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梳理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实施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都应当做到“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考核的范畴;将“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活动;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高校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何旭(1978- ),女,湖南长沙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60-02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当注重“以人为本”,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课堂灌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管理学生。把“以人为本”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求高校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大学生为本,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创新的途径和手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现代科学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处于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教育规律,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增加实践教育的环节,对教育成果采用正确的考核和评价措施。第二,要充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第三,高校教师应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把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独立的个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尽量满足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都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空洞,形式单一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当中,一般只是注重社会的基本需要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思想动态等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得过于空洞,直接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日常讲座、开座谈会等形式来开展教育,且在教育中只注重课堂的理论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因此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夠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不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成长结合起来。
(二)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标准评价不全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追求一个好的成绩,而高校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此要求,但大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其平常的在校表现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目前,高校一般在大学生入党或者发放奖学金、助学金时会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考查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数是参照大学生日常在校的成绩,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等,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这种评价标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的结合。
(三)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僵硬
如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在延续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把思想政治内容强加给学生,使得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这种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没有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课堂教育缺乏说服力和人文关怀,没有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还有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缺乏必要的事业心与敬业精神,根本不考虑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实施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都应当做到“以人为本”
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尽量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特定的情境,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其教育内容也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此外,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考核的范畴
在美国,很多大学在招生时比较看重大学生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大学生在进校前必须提交其在社区参加公益活动或在社会上做义工的情况表格。我国高校可以有效借鉴这种考核方式,在招生时多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不仅如此,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或者研究生考试等过程中,也不能仅仅依靠其考试成绩,个人的综合道德素质是很重要的考核内容。高校要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考核范畴,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大学生今后就业以及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将“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应当在课堂教育之余,有意识地在大学生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注重“以人为本”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应当注重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目的性以及趣味性等,在活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使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次,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動性,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当中充分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最终达到“无教之教”的效果。最后,应当注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提升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同时,能够通过这些学生来影响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其他学生,以此推广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活动
高校有各种社团,不同的社团具有不同的性质,有的偏重于专业学科,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还有的偏重于个人兴趣爱好,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各种社团,且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审批和指导力度,对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扶持和管理,针对不同社团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完善的社团规章,不断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同时要对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社团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在日常的社团活动中要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五)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与平等性等方面的特点。在网络上,大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并且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中了解他们的日常需求,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关系大学生成长、就业的信息,如学习考试、社会交往、心理咨询、就业考研、休闲娱乐等信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六)高校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注重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在管理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高校的管理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这样可以极大地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性化,也可以避免高校管理过程中的片面的惩罚主义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日常管理中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管理的目标,真正体现管理和教育相结合。
(七)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当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社会的基本情况,使他们在课堂教育之余能够更加关注国情、社情、民情,这样可以在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社会实践内容和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
[2]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牛玉峰,王燕丽,黄立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几点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4]蒋笃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李伶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两个“根本”[J].教育与职业,2004(12).
[6]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7]文大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