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贷对铁道车辆制造行业发展国际贸易的优势探讨
2014-04-29战宇宙
战宇宙
【摘 要】本文在对出口业务理论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出口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其配套支持机构的阐述,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出口信贷业务对铁道车辆制造行业发展国际贸易的优势,以期为本行业全面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做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出口信贷;发展国际贸易;优势探讨
随着现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口信贷已成为扩大出口的有力手段。出口商向国外买主所提供的信贷条件往往是决定一项出口交易,特别是资本货物出口交易能否达成的重要前提,因此,对各出口企业来说,大力发展出口信贷业务,增强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一、出口信贷总体介绍
1.出口信贷定义
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成套设备、大型工程项目等的出口,加强国际竞争能力,以对本国的出口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信贷担保的办法,鼓励本国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的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出口信贷是促进资本货物出口的一种手段。
2.我国出口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相关体系机构设置
我国出口信贷业务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4年,由中国银行办理。我国最早的出口信贷业务是出口卖方信贷业务,于1980年开办。为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单位发放政策性低利贷款。1983年中国银行曾试办过买方信贷,对购买我国机电产品的国外进口商发放贷款。
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1年。1994年我国成立了归口办理出口信贷业务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目前,办理出口信贷融资业务的除官方的专门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外,还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发展银行等商业性银行。各家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主要都是为促进我国资本性货物船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针对铁道车辆制造企业,主要是以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为基础,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从事相关出口信贷业务。
(1)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政府的一个特殊机构,直属国务院领导。其业务宗旨是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和金融政策,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中国进出口银行实行自主、保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其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提供,分期拨付,而其营运资金则按国家政策规定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筹措。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于2001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同年12月开始运营,其业务宗旨是依据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我国的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等货物的出口,支持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出口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以及信用保险配套服务,全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直属国务院领导 ,其初始资本40亿元人民币全部由政府财政拨付,是我国唯一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
3.出口信贷的特点
(1)出口信贷的利率一般低于相同条件资金贷放的市场利率,利差由国家补贴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产品价值高,交易金额大。为了加强本国机械设备的出口竞争力,许多国家的银行竞相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对外国进品商或本国出口商提供贷款,给予信贷支持,以扩大该国资本货物的国外销路。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与市场利率差额则由国家补贴。
(2)出口信贷的发放与信贷保险相结合。由于中长期对外贸易信贷偿还期限长、金额大,发放贷款的银行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为了缓解出口银行发放中长期信贷的后顾之忧,保证其贷款资金的安全,发达国家一般都设有国家信贷保险机构。对银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给予担保。如发生贷款不能收回的情况,信贷保险机构利用国家奖金给予赔偿。风险由国家负担,利润由银行获得。因此,出品信贷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险,二是融资。其中,保险是基础,融资是核心。在我国主要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此类风险。
(3)相对于打包放款、出口押汇、票据贴现等贸易融资方式,出口卖方信贷主要用于解决本国出口商延期付款销售大型设备或承包国外工程项目所面临的资金周转困难,是一种中长期贷款,通常贷款金额大,贷款期限长。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的出口卖方信贷,根据项目不同,贷款期限可长达10年。
4.出口信贷的主要形式
出口信贷可根据贷款对象的不同分为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
(1)卖方信贷
在大型机械设备与成套设备贸易中,为便于出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卖设备,出口商所在地银行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称为卖方信贷。出口卖方信贷业务程序如下:
二、出口信贷对铁道车辆制造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优势
1.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在交易环境、交易条件、贸易做法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如下:一是国际贸易属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往往因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及相关贸易政策不同等诸多因素给跨国交易带还来了巨大的阻碍。其次,国际贸易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三是国际貿易风险大,具有不稳定性。一国的政治变革、进出口贸易壁垒以及收汇风险等往往伴随着跨国交易达成而存在。四是国际市场商战不止。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政策角度,同行业间及不同国家间的竞争往往推动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
2.铁路行业特点
与纺织业、工程设备以及其它大宗商品进出口业务相比,铁路行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如下特点:
(1)国内销售垄断经营,行业市场化程度低
过去的中国铁路运输行业是典型的政企合一经营管理模式,铁道部(2013年3月份人代会后,原铁道部已改制,一分为三: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以及铁路长期发展规划由交通运输部承担;成立国家铁路局,隶属于交通运输部,负责监督、监管;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企业职能)即是行业的管理部门,又是行业内最主要的项目建设投资主体和运输业务经营主体。铁道部投资建设项目占全部铁路建设总投资金额的90%以上,掌控的铁路网占比80%以上。买方市场垄断的现实,使中国铁道车辆采购行业难以从计划经济走向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在国内买方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的铁道车辆制造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已势在必行。
(2)国际铁路市场竞争激烈
自2006年,在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实现铁路跨跃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铁道车辆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艰辛历程,我国的车辆制造技术实现了飞跃发展,但和国际上知名的铁路公司,如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等引领世界铁路行业发展的巨头企业相比,他们的产品销售网建设起步较早,市场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较高,技术相对更加成熟,而且被世界接受和认可。在这样条件下,与其竞争,除了质量和技术的竞争外,企业提供的相关融资条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合同涉及金额较大
如其它大型设备出口一样,铁道车辆制造行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时,通常涉及金额较大,以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无法为客户提供融资支持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向银行寻求支持,以向国外输出产品,扩大国际市场销售。
(4)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给融资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成功的实践经验,非洲及东南亚各国也蠢蠢欲动,特别是越南,一度提上日程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高速铁路规划最终因投资巨大,政府无法承担等因素而被搁置。这些国家,一方面急于发展铁路,振兴经济,另一方面又难以应对这样巨大的财政负担,显然,除国家援建项目以外,提供融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3.出口信贷货款的支付形式
非融资贸易项下,主要的货款支付方式有三种:信用证、电汇及付款交单。其中,信用证最多,电汇次之,付款交单形式较少使用。
对于融资贸易,无论是卖方信贷还是买方信贷,都不会影响到出口企业及时回收货款,但与非融资支付相比,出口信贷的货款支付相对复杂:
(1)出口卖方信贷程序
第一,出口合同签订后,进口商先支付10%~15%的定金,在分批交货验收和保证期满时,再分期付给10%~15%的货款,其余70%~80%的货款在全部交货后若干年内分期偿还,并支付延期付款期间的利息。
第二,出口方向其所在地银行借贷款,签订贷款协议,以融通资金。
第三,进口商随同利息分期偿还出口商货款,根据贷款协议,出口商再用以偿还其从银行取得的贷款。
(2)出口买方信贷程序
第一,贸易合同签订后,进口商先付15%的现汇定金。
第二,进口商银行或进口商与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签订贷款协议。
第三,进口商的银行以其借得的款项,贷予进口商,后者以现汇条件向出口商支付货款。
第四,进口商的银行根据贷款协议分期向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偿还贷款。
第五,进口商与其银行间的债务按双方商定的办法在国内清偿结算。
4.出口信贷对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优势
(1)开展出口信贷业务,有利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产品输出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铁路的兴起,如东南亚地区、非洲地区国家铁路的兴起,给国际铁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往往由于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投资较大,收益相对较慢,单靠政府出资较困难,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这些地区的政府往往要求出口商提供融资合作。正是出于这样的国际市场发展趋式,出口信贷业务在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企业从事国际贸易提供了优势竞争条件,从而推动了企业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
(2)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
在我国,一般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支持。与通常情况下的贷款相比,出口信贷的贷款利率较低,所以无论外商采用买方信贷还是卖方信贷,无疑给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开展出口信贷业务,有利于企业与其它公司间的合作,承揽国际工程总承包
近年来,随着BT/BOT商业模式的发展,铁路运输行业的建设也发生了具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铁路建设、信号系统建设、铁道车辆采购分别招标采购形式,转变为整体招标。这种转变,促进了不同行业间的相互合作。通过承揽国际工程总承包方式,共同赢得更大的市场,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基于铁路行业自身特点及出口信贷对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优势,企业在转变经营市场方向的同时,更应结合国际贸易的特点,发挥相关政策优势,有计划、有选择地提供融资条件,以期获得更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
三、鐵道车辆制造行业从事出口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从事出口信贷业务时应注意的事项
企业在从事出口信贷业务时,特别是初次以买贷或卖贷形式达成出口交易前,一定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出口信贷政策,多与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沟通,并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出卖方信贷贷款发放形式,出口商在以出口卖方信贷形式向进口商输出商品时,应注意除需进口商按出口信贷利率支付相应的利息外,并须进口商支付信贷保险费、承担费、管理费等费用。这些费用应附加于出口商品的货价中。因此,出口信贷方式输出商品的货价一般要高于以现汇支付的货价,一般情况下,高出3%~4%,最高可达8%~10%。
(2)针对出口卖信贷业务中存在的进口商是否能按时还款风险,出口商应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即及时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如进口商不能按规定向出口商偿还货款和利息,信用保险机构会利用国家资金给予赔偿。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将风险转移,避免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3)出口信贷不等于延期付款。表面来看,出口信贷就是进口商延期付款,但实质上,两者是大大不同的,延期付款仅是出口商利用卖方信贷向进口商出卖设备,并签订贸易合同所规定的一种货款支付方式。企业在从事出口信贷业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出口信贷业务的本质,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推进业务开展。
(4)出口买方信贷条件下,贷款只提供贸易合同的85%,其余要现汇支付。另外,贷款的期限最长为15年。
2.企业开展出口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车辆制造企业,出口信贷业务起步较晚,經验匮乏,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广大的社会资金和资源,从而制约了我国 铁道车辆出口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也更加不容忽视:
(1)满足发展现状。更多的企业不愿采用新的结算方式,只注重货款的及时回收,从而制约了本行业出口信贷业务的发展。
(2)缺乏专业人才。一般企业,对我国的出口信贷政策、业务条件和程序了解不够,对出口信贷的国际惯例及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了解更少,导致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出口信贷扩大出口。
(3)风险意识不强,缺乏控制风险的自觉性,所以对规避收汇风险各种方式和手段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对出口信贷业务,尤其是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业务了解不多,投保意识淡漠,制约了出口信贷业务的广泛开展。
3.应对措施
针对潜在的问题,企业应着重分析和重视,适时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战略方向,本着解决问题,适应国际发展潮流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
(1)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并考虑到出口信贷机构的专业性,在从事出口信贷业务时,可以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办理出口信贷融资和担保业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保险。
(2)注重人才的储备与培养。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适应国际市场动态变化。
(3)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特殊职能,可以委托其对境外进口商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合理规避企业的出口风险。
(4)由于出口卖方信贷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出口买方信贷,因此,企业在初涉信贷业务参与国际投标时应尽量使用出口买方信贷形式,在增加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合理规避企业的收汇风险。
四、结语
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作为我国WTO框架下支持出口的重要举措,充分掌握出口信贷业务的本质,发挥其对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效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铁路引领世界、牵引未来的宏图伟志。
参考文献:
[1]刘舒年.国际金融实务[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2]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
[3]王谊,张青松.出口信贷业务指南[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9月
[4]穆林林.出口信贷与保险[M].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96年5月
[5]徐立峰.出口信贷实战细解.国际工程与劳务,2010年05期
[6]严建苗,陶瑜.我国政策性出口信贷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浙江金融,2006年02期
[7]刘超举.信贷业务的扩张对银行金融系统的影响.中国外资,2013年02期
[8]罗寅善.谈出口信用保险[J].国际经贸探索,199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