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设疑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29张婷婷

中学理科园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探索性层次性趣味性

张婷婷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生物教育工作者对生物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将着眼点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即进行“有效教学”。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近年来,本人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不少的尝试 ,我觉得有效“设疑”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设疑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以下就如何通过有效设疑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设疑要富有趣味性,以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生物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时,教师不防可以这样设疑:什么“鱼”不是鱼?什么“马”不是马?什么“牛”不是牛?……通过这些趣味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抢答,看谁说得快又多。学生在趣味性的驱使下,整个思维的积极性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于是就“开动机器”,纷纷举手抢答,这时老师若能充分地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师生间的互动将发挥得淋漓尽致,教与学都在快乐中进行,效果能不好吗?而且又为今后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在讲“开花结果”这一节时,果实的各组成部分分别是由子房的各组成部分发育而来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很多同学由于不注意观察和不善于联系,往往在短时间内记不起来,教师可在上课时先以谜语的形式设疑:“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紧接着进一步设疑:“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怎样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很快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

二、设疑要突显悬念性,以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俗话说“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确实如此,思维的探索性往往源于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源于悬念性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望倍加旺盛。例如: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一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大的方面先设疑: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呢?然后出示鸟的标本并暗示学生说:“鸟的整个身体都是为飞行而生长的,大家认真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一语暗示后,它使学生悬念叠起:“难道鸟的体形特征,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结构特点都与飞行有关?”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接下来教师再依次设疑:(1)从鸟的体形特征上来看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2)从鸟的运动系统上来看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3)从鸟的消化系统上来看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4)从鸟的呼吸系统上来看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5)从鸟的循环系统上来看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于是边设疑边让学生观察回答,最后教师小结归纳。这样,在老师有效设疑下,学生通过探索性的思维,把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找出来,这样得来的知识不仅全面,而且记得牢。

三、设疑要讲究巧妙性,以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出错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设疑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还要问得巧妙。如在学习“反射弧”的知识时,学生似乎感觉很简单并无疑问。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此设计相应的问题来启迪学生。可设置如下问题:(1)膝跳反射是怎样借助反射弧来完成的?(2)若把传入或传出神经切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反射能否完成?(3)若人的脊髓受到损伤则人的排尿反射会出现什么现象?(4)怎样利用反射弧的知识来解释缩手反射的过程?这样通过一连串的疑问与解答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的设疑就设得“巧”,巧在能够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四、设疑要注重关键性,以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有效设疑的关键是要把疑设在关键上,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关键”处设疑,即做到精设,决不能随心所欲地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而且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同时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弄清问题的原理和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如在学习“免疫和计划免疫”这一节时,免疫的概念和原理是本节的重难点,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可设置如下一连串的问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1)为什么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可是有的人容易生病,有的人却不容易生病呢?(2)为什么得过麻疹、天花后的人就不再得这种病呢?(3)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包等过敏反应呢?(4)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发生排斥反应?(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为什么接种疫苗能够预防传染病呢?通过教师质疑,学生答疑,教师评价,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让学生明确了免疫的概念和原理,同时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而且也使教师突破了重难点,很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可见,有效设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是通过其对思维的激发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把疑设得“趣”而“悬”、“巧”而“精”,就能把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和层次性激发出来,即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探索性层次性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