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2014-04-29陶惠荣
陶惠荣
【摘 要】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治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7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所有患者均停用有致肝损害的药物,对照组给予还原性谷光甘肽、水飞蓟素等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33例;有效6例;无效1例,达到显效的平均时间分别是21天,达到有效治疗平均时间是10天。总的有效率97.50%,对照组38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达到显效的平均时间29天,达到有效的平均时间15天,总的有效率84.12%。结论:常规保肝药物加熊去氧胆酸(治疗组)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各项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起效明显快于对照组,尤其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更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药物性肝损害;肝损害治疗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19-01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都采用停止致肝损伤药物以及保肝降酶以及对症治疗。我们应用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药物性肝损害78例,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4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7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龄20-75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性别组成、年龄分布、应用致肝损伤药物、肝功能损害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78例都有服用某种药物包括抗结核药物、中草药、降糖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等。用药时间1-5月不等,肝功能异常(ALT、AST均升高),有或无乏力、纳差、尿黄等症状,并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源性肝损害等疾病。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停用有致肝损害的药物,对照组给予还原性谷光甘肽、水飞蓟素等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优思弗,由德国Dr.FalK大药厂生产)0.25g,2次/日。
1.4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肝功能生化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氨基酰转肽酶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
1.5 疗效判断:1、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50%,并低于正常值2倍;3: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2 结果
2.1 治疗组40例显效33例;有效6例;无效1例,达到显效的平均时间分别是21天,达到有效治疗平均时间是10天。总的有效率97.50%,对照组38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达到显效的平均时间29天,达到有效的平均时间15天,总的有效率84.12%。无论是总的有效率,还是达到有效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和肝功能改善情况见表1
3讨论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性肝损害是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1]。药物是仅次于病原体,引起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目前已发现近1000种药物与肝损害有关[2],既有化学药物,又有中草药。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上可分肝细胞型肝损害、胆汁淤积型肝损害、混合型肝损害【3】。熊去氧胆酸是人体内源性亲水性胆汁酸,具有拮抗巯水性胆酸细胞毒性作用,保护肝细胞膜;抑制T-细胞的的激活阻止药物介导的肝脏免疫损伤。同时熊去氧胆酸刺激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分泌胆酸,并抑制其重吸收,减轻肝脏胆汁淤积[2],故临床上也被有效地用于治疗多种原因的胆汁淤积型肝病。国内倪鎏达等报道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与常规保肝药物相比能迅速改善症状和肝功能生化指标[4]。
本文显示常规保肝药物加熊去氧胆酸(治疗组)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各项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起效明显快于对照组,尤其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更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提示熊去氧胆酸能有效保护肝细胞,促进胆汁排泄,清除肝内胆汁淤积,明显缩短药物性肝损伤病程和改善预后。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理想药物,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药物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范蜀滨,范蜀琦。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9):6112.
[2]华德林,董一飞,许建中,等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观察[J],全科医学与教育,2011,9(1):65-66
[3]刘 萱,贾继东.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及诊断[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2):150-151.
[4]倪鎏達,谢 青,李悍卫,等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开放对照临床试验[J].肝脏,2009,14(4):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