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2014-04-29费锡品
费锡品
【摘要】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石。因此,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课堂教学中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核心概念 科学史教学 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5-01
生物學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来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生物学概念不仅是生物学科的基础,而且是生物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各种生物学概念,并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掌握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归纳、对比等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我对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总结如下:
一、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教学中分析
核心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教的重要内容。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来源:活细胞,功能:催化,化学本质:有机物,这是酶的内涵,体现了酶的本质属性。酶即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既可以在生物体内起作用,也可以在生物体外起作用,这是酶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特征,只有当学生理解它,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教学中的评价
在科学史的有效教学中,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掌握,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植物激素”此核心概念的教学时,可以借助生物科学史,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①1880年,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发现单测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②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哪个部位有关?1913年,詹森设计了在胚芽鞘尖端与下部之间放置琼脂片的实验,得出“刺激”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的结论。③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呢?1914年,拜尔的实验,发现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通过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猜想到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中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④究竟是不是化学物质呢?如果是,是哪种化学物质?1926年,温特的实验,发现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⑤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⑥1942年,科学家从 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⑦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植物体中还有一些与生长素作用类似的物质,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这一类称为植物体中天然生长素类。⑧以后人们又不断发现了一些人工合成的与吲哚乙酸有类似生理效应的物质,为了区别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常把这类物质叫生长类似物。水到渠成地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像生长素这样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成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通过“植物激素”这一核心概念的讲解,充分地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科学史有效教学中的“规律、原理和方法”都是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核心概念,才得以表述核心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因此,在生物科学史有效教学中,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掌握核心概念,不仅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生物教师要重视核心概念教学,运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进而运用生物学原理、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行为合乎大纲的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五洋.《浅析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2]游隆信. 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3]佘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