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的语言的转变
2014-04-29王仁伟
王仁伟
【摘要】教师的语言要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利于保持学生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民主 和谐 积极 尊重 平等 创新意识
【中圖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6-01
老师向学生传道 、授业、解惑,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师语言艺术的自觉修养。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下面就教师语言艺术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要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你要这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没关系,你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比老师的还要好。”“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你想一想,肯定会说好的。”代替生硬冰冷的语言“你要认真想才行。”“你真笨。”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富有感情的话语,是孩子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要利于保持学生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话”其实是一门很大的艺术。明明是同样的内容,可是却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便是语言。教师的话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心田,也可能像一把利剑刺入孩子心田。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反映着教师的能力水平。请看一个例子:学生迟到,低着头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
老师:看看表都几点了,还来上学干嘛,还不如在家养着呢! 学生:老师,公共汽车半路坏了,我是跑着来上学的。
老师:公共汽车坏了,别人坐的车怎么不坏,单单你坐的坏?我看你还是跑着回家吧!
再看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老师看到学生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问:看满头大汗,出了什么事?
学生:半路上公共汽车坏了,没办法,我是跑来了。
老师:为了学习,为了班级荣誉,你能跑着来上学,这种精神非常好。希望你在各方面都像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同样一件学生迟到的事,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教育效果。第一位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立场,对学生讽刺挖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心里已经和老师对立起来。把缺点作为缺点直接指出来,反而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成长。第二位老师,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站在学生的立场,说出的话让学生感到温暖。这样的做法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袒护、放纵,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迟到的尴尬中走出来,恢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还学生一份尊重、信任和理解。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对孩子来说,一句赞扬的话比十句责骂更有效。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要利于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而新课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要能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原来的知识框架,多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这些类似的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教师可用“为什么?”“说具体些好吗?”“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受到启示,得到裨益。
2.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创造力。多说如:“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再用其他方法试一试。”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发现新途径,而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使学生能创新性地学习,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让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用崭新的教学语言面对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