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背后的关系
2014-04-29温文静温文豪
温文静 温文豪
摘 要:礼物的馈赠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物交换也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在阎云翔的民族志报告《礼物的流动》中,大量的礼物馈赠行为在下岬村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社会中被表现出来,研究礼物交换能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
关键词:礼物;流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礼”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德理念的仪礼性表达,“物”即为物质的东西,礼物交换确立了交易主体间个人化的定性关系。礼物,从其字面而言是承载“礼”之物,而日常话语中也以“送礼”来表示礼物的流动。但是从这一人类学的研究来看,礼物背后更多的是“互惠”、“人情”、“面子”等实用主义所指。送礼更多的不是送“礼”,而是送“物”,工具性大大盖过了表达性。其结果便是,所有人都疲于送礼,但又不得不送礼,礼物成了负担和约束。
二、礼物的重要性
一般人家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时,通常不会全部收下,只收一半,或者回馈于其几乎等价的礼物,即所谓的“不能让客人空着篮子回去”,在莫斯的《礼物》中称之为“豪”,或是“礼物之灵”。
其实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中国“礼尚往来”这一古语,别人为你送来礼物,里面必定包含了一定的情与义,不管是否为真情的流露与呈现,都是表面情义的维持的表现,即所谓的人情。要知道,人情债最难还,互不拖欠,行事才方便。所以对于别人送来的人情,势必要送回去的,这样互相来往,才能够维持这中间友好的关系。
礼物在中国社会中像血液一样流通于整个社会网络之中,甚至可以说社会网络是由于礼物这一联系而产生并存在的。一方面,礼物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和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在礼物的来往之间,人际关系得到维持和扩展;另一方面礼物也是权力生产和资源分配的一种手段,在一个资源和机会被垄断的社会之中,礼物成为分享资源的交换条件,同时在这样的礼物流通中也强化了有权者的权力和无权者的无力。 不管是在城市,亦或是在农村,关系犹如一张蜘蛛所织之网对个体和群体都起到了支持、保护等多种功用,故在阎云翔的书中,大篇幅的用关系一词来阐释中国社会中的礼物交换行为也就显得可以理解。在下岬村,人们通过礼物来创造关系,也通过礼物来维持和展示关系,这是一个关系网密切而又复杂的社区,礼物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三、礼物交换中的互惠原则
让人们保持礼物交换的动机是什么呢?我觉得书中提到的“互惠原则”是根本原因,“一个人给予是因为他期待报偿,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伙伴可能中止给予的危险。”这种说法可能有点片面,因为有人会发出疑问说,自己给予的动机并不是因为回报,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偿意愿,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个理由存在的合理性,可是试想,如果我们总是处于这样的动机给予,次数多了,别人没有任何的谢意或是回馈的表示,我们还会一直持续吗?人都有一个心理平衡机制,这个机制是不容我们打破的,一旦两个人的关系失衡,将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定程度上,我还是认同这句话的。
“礼仪制度提倡人们之间的互惠往来”,作者从赠礼、受礼和回礼的具体活动中,发现了不同角度的互惠原则:一、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互惠以长期的贈礼、受礼、和回礼的义务为特征,重视礼尚往来的重要性是其动力所在。二、随礼的规则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系,也即是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哪一类的礼物适合哪一类的亲戚朋友(对什么人,随什么礼)。三、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四、回礼的方式,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应避免把礼物交换视作还债,最通常的方式是略增回礼的价值。
四、礼物背后的人情问题
人情也即人之常情,有一种约定的规范和道德义务在里面,它是个人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情境时基本的情感反应,讨论一个人拥有多少人情,事实上是指他们的关系网规模。
随礼是一种表达人情的方式,人情是交换礼物的基本规则,依从人情,我们就不会犯错误。
作者在讨论人情伦理道德领域时使用了两个本土概念,沾光和面子:
沾光是人情的道德基础,日常生活中的它通常用来表示一个人从一些特殊主义联系中获益的意图或行动,民间有一句谚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就是对沾光的期盼。沾光在亲友互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还支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中的行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能有一天发迹了,带动我们提升自己的位置,因为这是一个捷径,一种可以省去很多辛苦奋斗的“便宜事”,有这个机会的话,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去利用吧,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关系的网络覆盖没有城市广泛,关系也没有城市人硬,如果出一个有能力的人,村民想沾点他的光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也会以之为荣的。
面子可以作为社会互动中的道德约束,要面子的人往往自尊心很强,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对爱面子这种行为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要面子有它的积极作用,要面子本身就是对自己行为的一个内在约束,自己觉得丢人的事情,肯定是不会去做的,一定程度上比法律对人们的约束还要有效,成本也低;另一方面,过于要面子的人,往往会失去应有的理性,就像书中作者介绍的“面子之争”一样,损人不利己。所以,要面子应该把握一个度,凡事适可而止。
我很认同作者讲面子细分为社会脸面和道德脸面两种,对社会脸面的追求促使村民们积极参与礼物交换的博弈,而道德脸面的约束规范着所有参与者的行动。
五、农村关系网络
作为礼物交换的一个方面,并尝试通过礼物解说他对中国社会人情和人际关系、私人网络的建构。但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关系又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随礼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循随礼的规矩,而且一个人如果落下拒绝随礼义务的名声,他就会失信于全村,并且由于关系网络而受到孤立。”这一点,我在农村深有体会,农村是非常讲究礼节的,很多时候人们在乎的不是你随了多少钱的礼,而是你有没有这份和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心意,随礼其实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家庭对他人的看法,是否随礼以及随礼的多少都会影响两个家庭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农村,随礼会不自觉的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如若不愿意随礼或不参加别人的庆典,就表明了不愿和主家维持良好关系的意向,总是这样逃避责任的话,在别人面前就没了地位,并且朋友很少,亲戚网络业很小,在农村就很难办事。这是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
既然关系的培养这么重要,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呢?我总结了书中的观点,若培养好关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随礼方面不能吝啬,该随的礼一定要随,从长远看,这有利于良好关系网络的培养。二、随礼记录是入礼的凭据单,也是将来必须偿还的借账簿记,因为礼尚往来有一定的规则。三、长期良好的关系必须通过有关双方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精心维持,当互相关系被打断或破坏了,就不得不通过做出额外的努力来重修和好。
关系网络有哪些功能呢?书中将关系网络的功能分为四类: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支持功能和政治功能。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构建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农村是一个相互之间联系很紧密的组织,整个村的人都是相互认识了解的,具体到某一个家庭,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非常重要。物质上,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借助相互熟知信任的纽带,相互挪动资金,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如果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平时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就能轻而易举的从别人那里拿到急需的资金;精神上,家里需要办事的时候,乡亲们会主动去义务帮忙,这样在主人赢得脸面的同时,也会让喜庆的事更热闹,悲伤的事情更易承担。可以说,“人多了好办事”在农村是个普遍真理。
六、总结
本文在阅读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的基础上,对人类学有关礼物的理论进行回顾,同时结合社会交换对礼物的流动做出阐释。以此为基进一步明确礼物特别是中国礼物流动背后的力量,并借用礼物及其流动来分析中国这一特殊的社会情境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塞尔·莫斯.礼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