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翩翩蝴蝶

2014-04-29戴佳言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传播

摘 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千年流传,家喻户晓,在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其呈现出了多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诸如电视剧、电影、音乐、动画片等。文章主要围绕爱情主题、民间话语环境、叙事情节入手阐释梁祝实现当代艺术化传播的可能。

关键词:梁山伯 祝英台 传播

作者简介:戴佳言,汉族,女,东北师范大学传播学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广泛流传,在当代以传说故事为蓝本将其转换成了各种艺术样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传说所包含的戏剧性、悲剧性被后人逐渐挖掘,本文通过梳理,罗列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本身所包含的适应于当代传播的可行性因素。

一、爱情主题的追溯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能够被转换成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是得益于传说中永恒、唯美的爱情主题。爱情支撑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成为叙事的主线,传说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并不是现在狗血剧中的噱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展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表现出对于生活以及爱情的自我掌控。传说故事中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首先是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展现女性的聪慧与学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在每日的朝夕相处中萌发,却因马文才的介入受到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的阻碍,情节跌宕起落,极具戏剧性。传说故事被无数次的搬上荧幕,其电视剧、电影、动画片、音乐等受众群体广泛,有的乃至成为人们了解该故事的源头,这些新的艺术形式让传说故事在新时期得到了延续。传说中女主角祝英台男扮女装、敢爱敢恨、思想独立的性格,以及男主角单纯、呆萌、踏实的品格被当代的影视剧所借鉴,很多爱情偶像剧在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上与其极其相似,梁山伯与祝英台所传达的爱情主题以及人物特色成为现代爱情故事的范本,呈现出对于类似爱情主题的一种追本溯源的状态。现代传播环境中呈现出的爱情故事的主题样式,奠定了观众头脑中对于爱情的某种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意义空间和趋同的爱情评判体系,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在新时期的传播提供了优良的传播环境。

二、民间话语环境的延续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取自民间传说,所谓民间传说就是民众以口头方式讲述、传承的一种叙事文学,在人民群众口中“口传心授”是它的根本特征,它存活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表达着民众淳朴的情感。[1]民间传说是最早的反映社会下层人民情感生活的艺术样式,是一种自由的口耳相传的模式,是基于民间话语语境下,基层民众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和诉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经由民间的口头传播流传下来,其传播主体是社会底层人民,所以传说的语境定义在具体的民间话语环境中,其故事的情感流线以及故事结局多是表达了民众的情感期望和基本诉求。作为底层民众他们内心抵制贵族、官僚压迫,进而将这种不满的内心情绪推及到马英才这类人物中,从而将自己内心对于自由和反抗精神的追求寄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上,由此我们可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民间的传说不仅表达了故事主人公的反抗和自我追逐的精神,更是折射出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对于传统体制、权势压迫的一种挣扎。所以,这种以底层民众为中心的话语传播方式,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环境,正是基于基层民众的相互理解,使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可以流传至今,基本排除话语语境的传播障碍。

三、叙事情节的可塑性

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艺术的改编中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死后化蝶”、“草桥结拜”、“十八相送”等经典的桥段,这些艺术化的改编使得观众对于故事的情节认识固定化了。情节的扩张体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本身的艺术可塑性。众多的民俗家、民间传播学家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以及其流变有着不同的考究,众多专家基本认同梁祝的传说故事起源于东晋。最初的梁祝传说故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完整丰富,它是在不同阶段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增饰和丰富起来的。有关于“死后化蝶”这一情节始见于宋代,“化蝶的传说,最早提的是南宋绍兴年间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中的两句‘蝶舞凝山魂,化开想玉颜。”[2]“十八相送”让人们影响深刻的就是越剧的改编。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第28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提到了梁祝的故事,但是并没有“相送”情节。清代吴骞《桃溪客语》所载梁祝史迹和传说也没有这段情节著录。“‘相送情节的出现,应在晚清末年,冯沅君1925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发表的《祝英台的歌》,全文引述了她的奶妈在她儿时给她讲述的《祝英台的歌》的记录稿。”[3]通过以上材料的引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今我們看到的有关于梁祝的故事版本是经过了时代的迁移而不断地丰富起来,这足以证明梁祝传说的可塑性,情节的丰富后有了“死后化蝶”、“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这些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完整,更富艺术表现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这一民间传说经过历史的淘洗越发光亮,通过文章的梳理让我们具体感知梁祝所呈现的艺术魅力,进而不断挖掘其实现当代传播的可行性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映婕,张虎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J].民族艺术研究.2011.3:128-129.

[2]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刘锡诚.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3.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传播
梁山伯与祝英台
有趣的汉字:比
我和“梁山伯”的故事
梁山伯问路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