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鲍照边塞诗的情绪色彩
2014-04-29康丽霞
康丽霞
【摘要】鲍照是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浓烈激昂、刚健有力,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张力,并善于发势,因此在诗中深深的融入了个人的情绪色彩。在此我们则从他的边塞诗入手去体会他情绪的激荡变化。
【关键词】鲍照 边塞诗 情绪色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2-02
鲍照是我国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边塞诗对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地发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鲍照出身寒门,家世贫贱。但是他虽然身处社会的下层,却不甘于就此沦落。他对于追求功名与富贵有着强烈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鲍照是文人中为数不多的敢于承认自己对功名与利禄有着不可遏制的渴望的人。
殷雪征的《鲍照研究》将鲍照思想以三十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积极入仕。政治思想中民本、民生观念突出。后期及时行乐、求仙访道、隐逸等消极思想滋生。”[1](P157)对于鲍照的思想,大部分人认为其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这种思想就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坎坷与磨难时具有了超乎常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李宗长在《从鲍照乐府诗看其复杂矛盾的心态》中则认为鲍照作品反映了其“悲愤填膺、积极进取”,“忧谗畏讥、既仕慕归”,“伤世叹生、消极行乐”等思想。[2](P155)充分揭示了鲍照情绪复杂而矛盾的一面,这对深入研究鲍照诗歌中所展现的情绪色彩很有启发作用。特别是他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诗歌作品多反映了边塞上的战争风云及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其中下层的社会出身,使得他对战士们的痛苦和矛盾深有同感,并且他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这就使他的边塞诗掷地有声,读起来苍劲有力,能够打动读者们的心。他的边塞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而且他在边塞诗中融入了厚重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浓郁的情绪色彩,具体表现在他对百姓也应该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的尊重;对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渴望;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抗等方面。“他的诗多表现了积极与消极、惆怅与企望、激愤与乞怜等不同的色调。慷慨中有沉郁,失意中又有希冀。”[3](P261)鲍照的边塞诗真实地反映了边地战争的境况。他写出了《代苦热行》、《代东门行》、《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等诗文。这些诗歌有的是写将士的浴血奋战、拼命杀敌换来的却是功高赏薄、赏罚不明;有的是写将领的失误给士兵们带来的白白牺牲与苦难;有的是写战争过后带来饥荒连年的悲惨景象。
他的《代陈思王白马篇》通过一位奋勇杀敌却下场悲惨的士兵的口喊出了“丈夫设计误,怀恨逐边戎”的怨愤。因为战事指挥官的昏庸无能,导致我方节节败退,战事连连失利,士兵最终被迫“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但诗歌的结尾士兵仍然发出了“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的豪言壮志。体现了鲍照对国家在战事中所采用的不当的战略方针的不满和愤恨,也体现出了鲍照对国事的高度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生活的高度不满。诗中无不充满着作者无尽的愤懑与辛酸。他的边塞诗中充满着诗人爱之深责之切的深沉,还有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感痛楚。鲍照对于边塞诗的写作是抱有极大的热忱的,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拥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文人,而且他对自己身负的使命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感悟。他的这种体悟在他的边塞诗中以一种沉郁顿挫的姿态展露无遗。
他的《代东武吟》讲述了一段劳苦功高却无所封赏的年迈军士的辛酸史。诗中描写了老军士为国家效命的辛劳。为国家如此辛劳的结果按理说应该是可以得到重重的封赏的,但是人物的命运却恰恰与此相反:老军士晚年生活十分凄凉,战争带来了贫穷与衰老之后,苦难的生活却还未结束,他还得用拐杖拖着疲惫且衰老的身体,依靠“刘葵蕾”和“牧鸡豚”来艰难的生存度日。整首诗中正是因为诗人对人物命运的前后变化做了这样的艺术处理,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使我们在读这些让读者能产生愤激之情的诗句时,能真切地感受到贯穿于诗中的那股悲天悯人的情感气势。整首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而且随着主人公由盛而衰的坎坷遭遇,人物的思想也相应的做出了变化,感情基调由高亢转为低沉,由热烈奔放转为抑郁悲怆,使得诗歌的结构显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目之所及的边塞景物、恶劣的战地环境以及所感受到的将士的低迷情绪和他们的无心恋战,在鲍照的边塞诗中都得以呈现出来。例如他的《代苦热行》中,鲍照铺排笔墨,极力渲染了边地战斗环境的恶劣与恐怖。火山爆发似的酷热、乌云密布的连绵阴雨、如蛇如蜂般的敌军部队、瘴气弥漫的战地环境等等,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那么的危险与可怕,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可见将士们在奋勇杀敌的同时,还需要忍受何等残酷的考验和磨难啊!然而诗歌的最后四句:“戈船荣既薄,伏波赏亦微。爵轻君尚惜,士重安可希。”告诉了我们将士们冒死战斗换来的却是统治者对生命的漠视和对战功的赏薄。至此他对当时昏庸的统治者的不满与痛恨等主观情绪已表露无遗。鲍照亲身体味着普通民众的苦痛,把个体生命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和尊重通过诗歌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们的面前。
纵观鲍照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作者都贯注了强烈的激情在其中,从而使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染上了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極少有恬淡幽静之笔。而这种灌注了激情的诗歌写作,就使得鲍照的诗歌作品具有了一种浓烈激昂,刚健有力的情感气势。应该说,鲍照所要表达的情绪在他自己的诗歌作品中是很突出的,它构成了一种基调,即使是在一般的生活境界的表现中,也能够处处感受到诗人那种浓烈激昂的情绪色彩。
总之,鲍照的边塞诗突破了当时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局限,并对此加以利用,透过诗歌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其厚积薄发的结果便是造成了他诗歌情感气势的独具特色。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遭遇,决定了鲍照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独特的情绪色彩和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殷雪征.鲍照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李宗长.从鲍照乐府诗看其复杂矛盾的心态[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3]吴云.20世纪中古文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