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王维诗歌中的“空”
2014-04-29李晓郁
李晓郁
【摘 要】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诗歌中的“空”与佛道两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联,突出表现在其诗中“空”字出现频率高。本文以王维的“空”字诗为例,结合佛家的“空”观思想及道家的虚静思想,综合分析王维诗中“空”的表现及“空”的缘由。
【关键词】王维;“空”;表现;缘由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代大师,当时就有“天下文宗”之称。他的诗闲远自在,优雅和澹,秀茂渊源,“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1]。王维有“诗佛”的称号,佛禅思想不仅积淀在他思想意识的深处,而且流动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王维“最大贡献莫过于将佛家的境界转化为艺术的境界,将禅宗的精神转化为艺术的精神。”[2]根据《全唐诗》所选的王维诗歌中统计,在王维各类诗体中出现“空”字有87次,而王维诗歌中的“空”,主要体现“空”字在其诗歌中大量的运用上。本文主要结合其“空”字诗句,分析王维诗歌中“空”的表现及缘由。
一、“空”的表现
(一)日暮澄江空——留白之艺术
王维诗歌中的“空”首先表现在一种用字技巧上,“空”而又非空也,它类似于绘画艺术上的留白,而留白正如清代画家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亦即画外之画也……”[3]也就是说,“白”虽然是指画纸之质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可将其置于“有形”之境,与画面中的主题素材相互补充,成为绘画有机的组成部分,正如清代重光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无画处皆成妙景。”空白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可谓形象的延续。
(二)夜静春山空——意境之静寂
王维诗歌中的“空”其次表现在意境的创造上,正如苏轼《书摩诘蓝天烟雨图》中所评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用词造句上,王维总是用“空林、空山”等意象来表现山林的空灵静寂之美。如他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首通过动静结合来表现空灵之美的诗。深夜春山,万籁俱寂。连细小的桂花从树上飘落都能被察觉,可以想象周围是何等的宁静。这时月亮从山后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春山,而栖息在枝头的山鸟以为白昼到来而惊飞,在这寂静的山谷里时时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这首诗中,桂花的飘落本是极其微小的“动”,月亮的升起,也是极其缓慢的“动”,但在这却被作者有意的夸大,突出了出来。这样以局部夸张的动,反过来衬托整体无与伦比的静,从而显出更加空灵的境界。静的背景更能显出极细微的动;而动的短暂,更能表现静的永恒。
(三)心空安可迷——佛性之空观
王维诗歌中的“空”再次表现在佛教的空观上,而王维精通佛理,有“诗佛”之称,对王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空”。在佛家看来,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并没有实在性,世界原本是“空”,但这个“空”又不是绝对的空无,是与“有”相对应的。“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有”则是虚假的幻象,彼此互相依存。王维《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这首诗中,作者用他惯用的手法,将这秋山笼罩在若有若无的苍苍水气之中,使得这秋山顿时多了一份空灵,含了一份捉磨不定的深意。其他的诗如[4]: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山中示弟》)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自然界的本性亦是空。空性广大,无所不包。万法终归寂灭。比静息尘念、归复自然更深一层次地写静,要用静智、静虑,透过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而领悟到它本性的、最终的静寂。
二、“空”的缘由
(一)个人经历:人生仕途上的三次坎坷
王维诗歌中的这种“空”观与他一生的经历无不相关联。开元初年王维来到长安,凭借自己的诗名和音乐才华,很快就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开元九年,王维进士及第,授太乐丞。王维踌躇满志,想大干一番事业。但仅过三四个月,王维便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是王维仕途上的第一次坎坷。经历了仕途的第一次坎坷,在大荐福寺,他拜道光禅师为师开始学习顿教。又因王维本来自幼就受母亲信佛熏染,社会上崇佛风气又浓,自己也喜好研习佛教经典,所以,被贬后多年来的苦闷和赋闲,终于使王维走向佛门,去寻求一种精神寄托[5]。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出任宰相,王维受汲引于次年出任右拾遗。可是没过多久,开元二十四年冬,张九龄任宰相仅两年多,即被罢执政事,李林甫任中书令,从此,开明政治向黑暗政治转折。次年,张九龄又被贬出朝廷,任荆州刺史。这一系列政治变故使王维再一次感觉到前途的迷茫。这是其仕途的第二次坎坷。
开元二十五年秋,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因崔希逸这样的国家栋梁之材遭遇不幸一事,王维又联想到张九龄、裴耀卿、周子谅、房琯、严武、韦陟、贾至等直臣和谏官的受排挤;再联想到李林甫任宰相以来大权独揽的行径,贞观以来的清平大治局面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无德无才的奸佞之徒把持着朝政大权,那些忠勇刚正之士却得不到重用。无情的现实使王维陷入了困惑,王维开始冷静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天宝十三年,安史之乱起,“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6],迫受伪官。这段阴暗的经历在王维心中留下了太重的创伤,他对自己不能死节的行为深感羞耻和痛心。这是其仕途的第三次坎坷。
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打击,王维不得不于佛教中寻求解脱。正所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用佛教的“空理”来消除内心的痛苦。
(二)社会熏染:佛道思想的影响
唐代佛教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因道家思想的渗入,从而使佛教中国化。佛禅讲空,道学讲虚,“空”、“虚”二字最能够传达佛、道之精义。“空”乃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佛学的核心,佛教中的“空”并非宇宙万有不存在,而是说它们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条件、元素的聚合或心之幻相,只是一种假象的存在,真正的“空”乃是法我境空、不真即空、真如性空。“空”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基本判断,是对宇宙真实的基本认识。以“空”来否定宇宙万有的客观实在性,把外境看作假相世界,只承认真实的绝对性。它讲“空”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真空妙有。王维受这种佛教的“空”观影响,使其诗歌中多处出现“空”字,有佛家的空观思想如“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也有空灵静寂的禅境之美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等。王维的这种“空”的境界,同时与他受道教的虚静思想也相关。
“空”乃佛教之精义,“空”亦有道家虚静之美,而虚静对王维来说是其先天所赋有的一种生命气质,这些都使得王维诗中多有空灵静寂之意境,而又有佛家玄妙之空观。
三、结语
王维诗歌中的“空”不仅在他的山水诗中运用,使其风格萧疏淡雅、优雅和澹、朴素清新,常常营造出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美,表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这种诗画如一的山水诗风格对后世的山水诗范式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今天这个忙碌的现代化工业文明时代,阅读其诗可净化我们那份世俗的心灵,并让心灵在山水间得安憩从而享受那份静寂与空灵。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李亮伟.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M].中华书局,2003.
[3]张华.“诗佛”王维诗歌中的老庄思想探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王志清.道学视阈的王维解读[J].南通大学学报,2006(6).
[5]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山东艺术学院學报,2008(1).
[6]丁桂英.王维诗歌的画意与禅趣[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