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维探析

2014-04-29方涛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方涛

摘 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内涵上,从治理和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缘由上,是基于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当前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综合考虑。在路径上,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坚定制度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4)02-0005-0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论断,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文献中,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全面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论断,可以从内涵、缘由、路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也就是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问题。这对于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准确把握内涵,是全面理解这一论断的前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合词,涉及多个概念,包括治理和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这些概念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必须具体把握。

(一)治理和国家治理

“治理”是一个常用概念,长期以来一直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動。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了“治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以及中国共产党文献中也使用过“治理”的概念,主要是指管理、控制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治理”的含义更加丰富,并且包含了善治的意思。如在汉代班固的《汉书》卷八十九中记载“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辙以玺书勉厉”。这当中就有“良政”的意思。在西方,“治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意为引导、控制和操纵。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开始被赋予新的含义,主张政府放权和向社会授权,实现多主体、多中心治理和治理多元化[1]。治理不同于统治,主要表现在权力主体、权力的性质、权力的来源、权力运行的向度、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2]。

“国家治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合理成分而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常用“治国”一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中国共产党文献中,“治理国家”经常使用。“国家治理”最早是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即“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3]。关于国家治理的内涵,有多种解释。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比较认同何增科教授的观点,认为国家治理是在扬弃国家统治与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合理内容,指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4]。对于中国来讲,国家治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权、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由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统一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前提。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执政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表明中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和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共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标志,这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缘由

之所以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出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当前复杂问题和挑战的综合考虑。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有着独特优势,能够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同时,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期待、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我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5] 。历史和实践证明,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必须依靠制度,靠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各方面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是全面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的侧重点不同。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我国经济的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层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认识。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当前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客观要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9]。应对当前的这些问题,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推进國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以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着眼点;不仅要集中全党的智慧,而且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不仅要有政治精英的参与,也要有普通民众的参与;不仅要依靠党组织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更要严格遵循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的基本方略[2]。

(一)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通过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坚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以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切实发挥国家制度的效能。在国家治理能力中,党的执政能力最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当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真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才能够切实发挥其他治理主体的作用,调动各类主体在治理国家中的积极性。要以执政党的骨干为重点,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使党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还要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在党的领导下共同治理国家。

(三)坚定制度自信,增强战略定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具体制度层面大胆借鉴。另一方面,要有战略定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10] 166,“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10] 337。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着很强的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完善。当然,坚定制度自信,并不是要固步自封,一概排斥西方的制度,而是要有辨别地吸收借鉴,不能照搬。

(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保证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融入社会生活。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1).

[2]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0).

[4]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5]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3—23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48.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10]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潘宏纹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法治角度下中国梦与国家治理之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收入分配对策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概念内涵探析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