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美国戏剧中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
2014-04-29邹顺猛顾佳磊马蔓如
邹顺猛 顾佳磊 马蔓如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逐渐提高,然而精神层面的道德意识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通过戏剧来向世人展示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美国戏剧界的“三巨头”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尤金·奥尼尔,也开始通过戏剧剖析家庭伦理关系。他们的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变为了经济利益的关系,人逐渐沦落为商品,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消失,社会功能也慢慢淡化,道德观念日渐异化。本课题通过对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代际伦理关系的探讨,旨在呼吁社会要倡导以关爱、责任、义务为基础的代际伦理关系,否定物质私欲和金钱至上的家庭观和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现当代;美国戏剧;家庭伦理关系;金钱观;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 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2
一、阿瑟·米勒笔下的父子关系
阿瑟·米勒的典型剧本《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剖析父子伦理关系的悲剧作品,完成于其创作的成熟期。通过描写两代人的沉沦,鞭辟入里地抨击了“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的虚幻的“美国梦”。
《推销员之死》的主角威利·罗曼是一位在职业生涯中由巅峰慢慢走向下坡的推销员。他在工作中强调热诚的态度以及善于交友的能力,他的两个儿子是令他引以为傲的,他的妻子也每天笑对生活。随着时间逝去,种种不幸因素的出现,威利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家庭生活都失去了控制力。
威利本应带着半生辛苦劳作的回报光荣退休,但他在电话中逐渐失去与老顾客之间的交易——特别是在从心理学上来说被认为是人格解体与情境重现等精神症状后,他也无法再进行长途驾驶了。的确,威利曾经的努力似乎最后都失败了:他被一个后生晚辈炒了鱿鱼,而被迫要向之前的竞争对手查理贷款过活;他所有的老朋友与之前的顾客全都忘了他;他的大儿子毕甫,并没有走上父亲所走过的道路;而小儿子哈比总是成天无耻撒谎,假装是一个完美的罗曼家子嗣。相反,查理——一个并不讨人喜欢的家伙,却成为了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而查理的儿子伯纳德,小时候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长大后却成了出色的律师。因为威利在一次商务旅行中出轨,这种对于家庭的背叛行为,既让威利违背了父亲和丈夫的原则,也让毕甫失去了对威利为良父的信心。最后,威利还被对他死去的兄长班的追忆不停地纠缠,班在早年去往非洲之前曾说:“只要我能够走到外头,我就能变得有钱!”这句话不断在他心头回绕,所以即使毕甫与哈比在家中坐以待毙,但是威利仍打算要找个出路,带自己和整个家庭走出困境。
问题的实质慢慢浮现了:威利相信最后能给人带来完美成功的不是所谓的梦想,而是要成为受人喜欢的人,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想法,而且以这样的态度教导他的儿子,结果让他的两个儿子以为机运会自动降临到他们身上。然而,现实生活的残酷在于两个儿子最后都没有办法争取机会去从事让人尊敬的工作。威利发现自己与儿子的失败,却没有对梦想的实现产生怀疑,只是加紧了脚步,将希望寄托在他儿子的身上。他的悲剧性缺点也就在于此。从心理学上来说,哈比对父亲产生了认同和依赖,他继承了父亲的态度,并且模仿和学习父亲的行为模式,导致他游说毕甫一幕的发生。但是当毕甫尝试去贷款的时候,他发现父亲的缺点,他们在剧中互相叫骂:毕甫不断指责父亲的精神疾病,威利则说毕甫只是在浪费生命、虚掷光阴并且伤了他的心。这使父子关系的内心冲突和矛盾达到了顶峰并最终激化,最后当毕甫打算放弃时,他含着眼泪说:“请你把那虚假的梦拿去烧掉,免得出事好吗?”威利深受感动:因为毕甫仍然能对父亲表示关心。
班突然出现在威利面前,和威利讨论如果毕甫离家的话,到底能够走得多远。就在两人对未来的计划充满狂喜和激动时,突然,邻居都在一场爆炸声中惊醒,而这爆炸声正是从威利的车上传来:威利这位推销员,以一种最庄严却也最荒谬的方式,用他的人生“换来”了而非是在他的人生中赚取家庭经济的独立。此刻,观众以及剧本读者都在思索着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以及他的夢想究竟值不值得。阿瑟·米勒为老威利安排了让人心酸的台词:“很奇怪!在经过所有的高速公路、火车、商业会议以及所有的这些年之后,最后的结果却是,你死了,会比你活着值钱得多。”
20世纪的美国,市场商品化占据主导,人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相等同。这出戏剧不仅谴责了美国的商业制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威利·罗曼这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冠冕堂皇的“成功法则”背后的吃人本质。
二、尤金·奥尼尔笔下的母子关系
在奥尼尔的一生中,母亲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人。颠沛的童年生活,坎坷的青年时代以及母亲悲剧的一生都深深地烙在了奥尼尔的心中。从他的众多剧作中,如《榆树下的欲望》、《悲悼》,我们都或多或少看到了畸形的母子关系,其中总渗透着情爱之欲,奥尼尔通过那些物质上的满足、但道德上放荡的清教徒的无情地刻画,来指出贪婪和肉欲正是使这些清教徒道德沦亡并最终导致他们垮台的罪恶。
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母子关系。母亲的人物形象表现在伊本的生母,她由于丈夫的压迫而劳累致死,从此她的阴魂便徘徊在农庄上,这也预示着农庄的悲剧命运。榆树的形象也隐射了奥尼尔的生母玛丽,由于其无法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致使家庭痛苦丛生。该剧中女主人公爱碧是伊本的继母,为了占有农庄,她嫁给了年迈的艾伯特,在她的诱惑下,她和伊本演了一场欺骗老艾伯特的好戏,以便让她的孩子最终能够从贪婪的老艾伯特手中获得农场的继承权。爱碧和伊本开始了一段乱伦关系。爱碧比伊本大10岁,又是以继母的身份走进了他的生活,因此他很容易将他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爱碧的身上。在爱碧那,他找到了只有母亲才能给予的那种爱抚和安慰的感觉,也相信是母亲要他爱她的。文中有这么一段,爱碧安慰他说:“别哭,伊本,我要代替你妈的位置,我会做她为你做的一切……我要像你妈那样爱你!”可想而知,伊本和爱碧的关系有多么复杂,伊本对爱碧有性的欲望,他把爱碧看成是初恋的情人,又把她看成是母亲的替身。
《榆树下的欲望》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书写。该剧深刻地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学内涵。从这部剧作来看,伊本是老艾伯特与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个敏感、热情、渴望爱的女人,伊本秉持了他母亲的这种对爱的希冀。他的父亲可谓是一个粗鲁、自私的封建家庭统治者,伊本同时也继承了他父亲的粗暴与残忍,以叛逆者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目中无人的眼底下总是暗藏着他对母亲神圣的爱与怀念,有着一种很强的恋母情结。
抛开这部剧作,我们来看看剧作家奥尼尔,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他对悲剧的独到理解也是成就此剧的重要因素。他的剧作以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而著称(如吝啬的父亲形象,紧张的父子关系等等);他又是个天生就有着悲剧性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我热爱生活……但我并不因为它漂亮而爱它。漂亮是肤浅的,我更热爱真实的,赤裸的它。在这样的生活中,即使是丑陋的东西对我来说也是美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榆树下的欲望》,一个语言生动,故事情节感人,充满生活气息,既丑陋又凄美的剧本。
三、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代际关系
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注重剖析个人境遇以及精神状态,作品多关注底层人物,描写其精神深受压抑或遭社会排斥的家庭生活,从而探讨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家庭的悲剧来揭示当代美国的社会病态。在其作品《玻璃动物园》中,充满着阿曼达的回忆与劳拉的哀愁,而威廉斯本人也称这部剧为“回忆剧”,它很大程度上带有其自传性,影射出剧作家本人的家庭关系状况与他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记忆。
阿曼达是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她含辛茹苦的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过着贫困的生活,没有欢愉,但她对自己的少女时代---充满鲜花和舞会的年代却记忆犹新。尽管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可阿曼达却不愿接受这一现实,尽管拮据而窘迫,却依然保持着淑女的风度。她的居住条件没法招待客人,可当汤姆把同学带回家时,他居然将自己打扮得像个少女似的,带着羞涩而卖弄风情的微笑接待小伙子。她请小伙子来,是为了给女儿介绍男友,可她却喧宾夺主,扮演了一个应该由女儿扮演的角色。
此外,她对儿子的过分溺爱一方面表明她在行使母亲的权利,一方面又暴露出她对男人的依赖。经济上,汤姆是挣钱的男子汉;心理上,这位身强力壮的儿子取代了那位弃家出走的父亲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阿曼达担心他离家而去,并一再要他走之前为妹妹劳拉物色一位未婚夫的原因。
与此同时,女儿却一直躲在自己的玻璃动物园里,那套玻璃做的小动物摆件是劳拉的小天地,是她逃避现实世界的一个生存空间。劳拉待在房间里整天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把那些玻璃动物一个个洗了擦干,擦干了又洗,这动作本身就带有“净化”的含义。她在这些玻璃小动物中,特别宠爱的是一只独角兽,而那缺了一只角的形象使它和其他动物迥然不同,这正是劳拉身体上的缺陷使她无法合群一样。杰姆不小心打断了它的角,实际上象征着对劳拉脆弱心灵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打击。
劳拉实际上是这社会中的一个受害者。母亲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困扰着她,给她灌输了那个失落时代的准则和价值。她不能面对外面的世界,虽与她的生理缺陷有关,但更多得可能是心理上的自卑。剧中,我们看到她穿了一件不合身的旧外衣,而这旧外衣便是阿曼达年轻时候穿过的。劳拉从她那儿继承了下来,就像是从她那儿继承了那套不再适合现实生活的行为准则一样,这使她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无所适从。
从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到他所强化了的家庭伦理中亲子之间的关系,这或许是他本人青年时代家庭所留给他的影响,但更加离不开整个美国社会对他产生的影响。与其说威廉斯的剧作是他自身生活的反映,不如说整个美国社会在过渡时期的家庭伦理关系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个人与家庭、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但是,从剧作家们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代际伦理关系逐渐朝着背离社会本质的方向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利益,商业主义价值观成为人们头脑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功利化。在家庭内部同样如此,父母对孩子缺少了關爱和责任心,偏向了物质私欲和金钱驱动的轨道上来。因此,通过研究现当代美国戏剧中的家庭伦理关系,可以给整个社会有一点道德和价值观层面的触动,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Liu Dehuan(刘德环).尤金-奥尼尔传[M].成都: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
[2] Wang Yiqun(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 Jiang xianping(蒋贤萍).重新想象过去——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南方淑女[M].北京:光明出版社,2013.
[4] Sigmund,F.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一种新的评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