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界无权威,谁是赢家?
2014-04-29
近几个月来,围绕(《功甫帖》“真伪”的争议愈演愈烈。收藏家刘益谦阵营与上海博物馆专家团队屡次交手,互有攻防。随着2014年3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式开放,争议再次升温。
开馆两天前的3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专家们又提出了新的证据辨伪。此前,刘益谦团队曾在北京发布多项证据,包括纸张检测、印鉴考证等,首次反驳上博专家的观点,包括著名鉴定专家徐邦达的弟子肖平,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书画鉴藏家朱绍良、马未都,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肖戈等24位鉴定、收藏、拍卖等专业人士为刘氏站台。
关于鉴定之争,在收藏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家还依稀记得,就在两年前,南宋官窑的制造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和数位文博界专家陷入了尴尬。起因是:故宫博物院专家公开称该馆的镇馆之宝“壶王”和磁州窖白地黑花鼓为赝品。对此,博物馆不得不组织专家进行重新鉴定。此事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参与杭帅州“壶王”鉴定的四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然而,质疑者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众所周知,在文物鉴定这个圈子里,专家之间也满含个人偏见及门户派别之争。而有些市场人士,即一些所谓的“行家”也并非真的想进行正常的学术争鸣、学术研究,而是企图“打倒专家,解放自己”。
此番《功甫帖》“真伪”之争,又_次令鉴定问题成为业界焦点,问题的核心似乎已不再是谁对谁错,而是谁说了算?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老一辈专家,如徐邦达、谢稚柳等权威人物的过世,鉴定界一统天下的时代过去了。于是有人提出,如今“眼光最好的是画贩子”,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画贩子也就是所谓“行家”。对此,“行家”们也有个说法:“专家看错不会砸掉饭碗,我们把真看成假,没买着,没饭吃;把假看成真,倾家荡产。我们就是兔子和狗的关系,狗本来比兔子跑得快,赶不上兔子,是因为兔子在逃命,我们得拼命学习。”
本来,收藏讲求“鉴赏”二字,颇有技术含量,而普通收藏者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虽说,专业人士可以帮助收藏者去伪存真,但面对专家与专家之争,以及专家与行家之争,我们到底应该信谁呢?
笔者以为,作为行家也不能看对了几波东西或赚了点钱就忘乎所以,轻视专家,轻视不同意见。其实专家与行家之分也不是绝对的,徐邦达、谢稚柳这些专家早年也是从“行家”开始的,也有当“行家”的经历。今天的“行家”经过一番努力也可能成为未来的专家;专家与“行家”可渭各有所长,应当彼此尊重,彼此包容,相互学习,撇弃门户之见,客观看待并虚心接受他人研究成果和观点,共同维护鉴定界的形象,并树立起新的鉴定权威,以谋求藏界的进步,除非是心术不正或有他图者,否则不应该求全责备。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同时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宽容不同观点意见的存在。
事实上,越是假货、赝品当道的时代,越需要树立权威,需要真正的权威随时能站出来打假,出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如果将所有的权威、专家都打倒了那么谁会渔翁得利?谁会大行其道呢?我想,当然是那些混水摸鱼,造假、贩假者了。
有一句西方谚语:“国王已死!国王万岁!”,说的是改朝换代时人们的势利之心,谁当国王谁就是权威。如果国王死了以后再没有国王了,人们会怎么做呢?人们向谁敬礼?如果冒出来几百上干人都宣称自己是国王,人们会认可他们的权威吗?显然不会。如果国王贬值到这个地步,就再也没有国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甫帖》真假之争也许会尘埃落定,但鉴定界的威权时代会重新来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