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帝的宠儿》中的圣经原型分析

2014-04-29杜佳鹏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圣经原型

摘 要:彼得·谢弗的名作《上帝的宠儿》一经问世,引起了很大轰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许多研究,他们主要关注作品中的音乐效果,人物分析,和莫扎特的悲剧性缺陷等。然而,很少有人尝试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圣经》作为西方文学传统的起源,涵盖了大量的原型。本文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通过分析《圣经》和《上帝的宠儿》的人物,发现他们的相似关系。

关键词:原型;神话原型批评;《圣经》;《上帝的宠儿》

作者简介:杜佳鹏(1990-),男,汉族,山东烟台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一、彼得·谢弗与《上帝的宠儿》

1926年,彼得·谢弗生于英国利物浦一个犹太家庭。他的剧作丰富多彩,内容严肃,思想深刻,又具有戏剧张力,既受普通观众的欢迎,又获批评家的好评。在《上帝的宠儿》问世之前,他的七部戏就有五部被改编成电影,六部在国外演出过,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恋马狂》1973年由美国国家剧院首演,1977年获得“托尼最佳剧本奖”。《上帝的宠儿》于1979年在伦敦首演,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后来由此剧改编而成的电影《莫扎特传》也在 1988年获得八项奥斯卡奖,引起世界各国观众的巨大反响。

《上帝的宠儿》 这部剧作素材来源于西方相当流传的一个故事:十八世纪奥地利宫廷乐师萨利埃里谋害了音乐天才莫扎特。该剧自始至终通过萨利埃里的忏悔独白以及穿插其间的众多表演场面,表现萨利埃里从他与莫扎特相遇,逐渐产生嫉妒心理,直到最后将莫扎特害死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剧作者并没有将萨利埃里写成直接谋杀莫扎特的凶手,而是从心理、社会以及艺术等诸方面对两人的关系作了多侧面的描写,以此来揭示人性的弱点。

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不少批评家认为,原型批评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起过“三足鼎立”的作用。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是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所谓神话原型,是指以神话作为文学的原型。在弗莱看来,文学固然离不开作家的个人创造,但这种创造是对神话原型的发现和模仿,揭示神话原型中潜藏的人类深层愿望,也即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神话象征。批评家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深化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三、原型分析

1,撒旦与萨利埃里。撒旦主要出现在《创世纪》及《启示录》两篇。他反抗上帝,但每每以失败告终。根据《圣经》记载,撒旦是由上帝创造的天使,曾经是上帝座前的地位最高的天使长,是上帝最强大的帮手。撒旦是个复杂的人物,他的形象不是单一的,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一开始,他被描绘成智慧和正义的化身, “你无所不备,智慧充足,全然美丽……我将你安置在神的圣山上;你在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间往来。”(以西结书,2001:12-18)。然而,嫉妒和自负使他堕落。他是如此雄心勃勃,他无法忍受他的位置受到圣子挑战。所以他决定反叛上帝,并召集了天庭三分之一的天使与他为伍。最终惨败被打入地狱。

宫廷乐师萨利埃里是《上帝的宠儿》中的重要角色,他与撒旦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始于高位最终堕落,都出于嫉妒而报复最终失败,都反抗上帝,所不同的是撒旦为了权力,而萨利埃里是为了名誉。他是名满欧洲的宫廷乐师,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和尊重。不幸的是,他所有的梦想,满足和对神的信仰在莫扎特到来之后全部化为虚有。他嫉妒莫扎特的才能,他恨上帝的偏心,决心要与上帝决裂。在萨利埃里的压迫下,莫扎特英年早逝,但是萨利埃里输掉了与上帝的这场战斗。他只是摧毁了一个上帝的宠儿,而上帝是无法击败的。莫扎特同他的名作一起流芳千古,而萨利埃里只有内疚和悔恨与他相伴余生,当他死去时,他和他的音乐早已被使人忘记。

2,亚当与莫扎特。根据《圣经》记载,亚当本身就具有神性,他被上帝用自己的面目所造,统治所有的生物。上帝把他放到伊甸园,嘱咐他不可吃善恶树上的果实,否则就会死。不久,上帝赐予他一个女性伴侣—夏娃。我们知道正是由于亚当和夏娃犯了原罪才使得罪恶和死亡降临人间。夏娃的罪是有意违背,她明知禁果不能吃,却还是在撒旦的引诱下吃了。亚当的罪责则让人惋惜,夏娃给他禁果,他就吃下了。他太天真,他不知道他吃下的就是禁果,他也不相信夏娃会给他禁果。直到上帝询问他才知道自己犯了罪。 《创世纪》中记载“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陈惠荣, 2001:9-1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亚当的缺点,就是他的逃避责任。当他犯了罪,他只是责备夏娃,为自己找借口。他由于羞愧躲藏,而不是承认事实面对错误。最终亚当与夏娃一起被逐出伊甸园并受到惩罚。

同亚当一样,莫扎特也有着非凡的天赋,并得到上帝的宠爱。他在维也纳的首场表演就引起了巨大轰动,甚至引起了宫廷乐师萨利埃里的震惊。可是,即便生来被赋予“上帝的声音”,莫扎特并非完美,它有着与亚当相同的性格缺陷。首先,不管是行动还是心理上,他都过于天真,以致不分善恶,被人欺骗。其次,莫扎特缺乏责任感。

3,夏娃与康斯坦茨。夏娃是《圣经》中出现的第一个女人。同亚当一样,夏娃也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陈惠荣, 2001:18-22)。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知道夏娃被赋予了两种身份:亚当的陪伴者和帮助者。人们熟知的夏娃受撒旦诱惑吃禁果的故事在《圣经》中描述的很简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她的性格特征。首先,与亚当相比,她更有进取心,不满足于现状,也因此被诱惑。当撒旦告知她吃下禁果就可以向上帝一样知晓善恶时,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她毫不犹豫地吃下了,并且给亚当吃下。其次,她很独立。当她受到禁果的诱惑时,她没有跟亚当商量就吃下了禁果,而且让亚当也吃下,说明她早已有了决定。最后,她比亚当更有责任感。当上帝询问他们是否吃下禁果时,亚当把罪过推到夏娃身上,而夏娃勇敢的承认被撒旦引诱而吃下禁果的事实。

同样,《上帝的宠儿》中的康斯坦茨,作为莫扎特地陪伴着和帮助者,虽然描绘不多,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剧中的康斯坦茨尽管有点粗心,举止有些轻率,不过她仍然实际,迷人,感性,充满生活乐趣。她有两个鲜明的特征。首先,他是莫扎特忠诚的陪伴者。她没有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痛苦,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在遭受困难和羞辱时依然陪在他身边。其次,她极具责任心。尽管是个女人,可她比她的丈夫更有责任心也更加坚强。她尽力帮助自己的丈夫摆脱困境,所以她才会向萨里埃利求助。尽管萨利埃里要求她的身体作为“回报”,她也已经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

四、结论

追本溯源,我们发现,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来源,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作为希伯来文学的代表作,《圣经》中包含了大量的神话原型。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帝的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可以从《圣经》中找到原型。原型批评理论是如此博大精深,本文只是一个初步分析,我将更加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希望在未来能完善本论文。

参考文献:

[1]陈惠荣:《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香港: 福音证主协会,2001.

[2]弗莱.《批评的解剖》, 《西方二十世紀文论选》(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猜你喜欢

圣经原型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包裹的一切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掌握英语缩略语,看美剧不用愁
《沙家滨》中的阿庆嫂原型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