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岳英灵集》太白诗简析

2014-04-29张剑雄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李白

张剑雄

摘 要:《河岳英灵集》共收录了二十四位诗人的共计二百二十八首作品,编者本人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和审美眼光,他所规定的选诗标准十分符合诗的发展方向。在集子所辑作品的所有作者中,李白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本文将对集子中所有太白诗进行一番浅析,以期见微知著,加深对唐人审美旨趣的了解。

关键词:李白;《河岳英灵集》;建安风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1

《战城南》:“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桑枝”,“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生活的年代,主上穷兵黩武,作为一位思辨的文人,李白深知战争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桑枝”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作用是对“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一观点进行支撑。

《远别离》:“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此篇诗作表达出一个观点:权柄的下移会给朝政带来消极影响。李白也许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作为一個博古通今的文人,他拥有足够多的知识和经验来支撑他认清形势。这篇诗作反映出了李白对于朝政的担忧,由此可见他对于皇帝的一片赤诚之心。

《野田黄雀行》:“炎洲逐翠遭网罗,吴宫火起焚尔窠。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鸇奈尔何”——此诗的每一句都在阐述作者自己心中所想。李白在本诗中以一个经历者的视角劝戒人们莫恋功名,避世远祸以全自身,俨然有道家意识。

《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全诗都在强调蜀道之“难”,结合作者所引传说,其潜台词很明显——地势险要之处容易造就只手遮天的势力,在人心悸荡的年代,“山高皇帝远”意味着教化的失势。透过这层意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于当时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的担忧。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是一首先抑后扬的作品,诗的前半部分作者一直在以各种意象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而在诗的最后一句则笔锋一转,以一句昂扬的话来给自己打气;这首诗展现了李白思想中积极的一面。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何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暂乐酒色凋朱颜”——此篇与《将进酒》可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全诗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这次“梦游”其实是他假托做梦而抒发自己的某些感慨;在他的“梦”中,天姥山看起来锦绣壮丽,身入其中则发现在其秀美的表相背后是阴森嶙峋的地势和变化无常的气象——这便类似于朝廷:看起来很美,适应起来很难。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用这样一行洒脱的诗句来缅怀他曾经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日子。他对元参军的怀念并不单纯是因为此人“为予天津桥南造酒楼”,李白看重的其实是这位土豪朋友对自己的认同。

《咏怀》:“富贵苟如此,营营何所求”——这首诗揭示了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可预知性,充满了哲思;最后一句回到现实,以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的身份告诫世人不要过度去追求浮华的东西。李白能发出如此慨叹,体现了他磊落骨鲠的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官场的失望情绪。

《酬东都小吏以斗酒双鱼见赠》:“双腮呀呷鬐鬣张,跋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这首诗记叙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们隐隐可以感受到李白的另一种情绪:被宰之前的鱼欢蹦乱跳、充满活力,然而一旦“霜刃挥”,便“红肥花落白雪霏”;生物的生命力总会随着死亡的来临而消失,人的热情也会随着在现实中碰壁而冷却,李白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是失意者,因此当他亲眼目睹一条鱼在激烈的挣扎中被宰杀时,大概会有某些情感触动他。

《答俗人问》:“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纵观李白一生,从任侠使气到盎然勃发,从官场失意到寄情山水,尽管他的后半生没有再“误落尘网中”,但他却从不曾真正拥有过陶渊明那般恬静淡然的心境。

《古意.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诗通过引用朱买臣的典故来抒发一种志得意满。在诸多情调压抑的太白诗中,这首是难得的欢欣之作,它反映出李白当时积极入世的心态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所有太白诗作中最为潇洒大气的一篇,此诗通篇营造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尽管全诗字里行间处处劝谕世人及时行乐,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千古名句还是体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积极认同和对未来形势的正面预估;在诗的最后,李白表示要“与尔同销万古愁”,隐隐透出一股想要无为洒脱而不得的惆怅。

《乌栖曲》:“吴王宫里醉西施”、“东方渐高奈尔何”——这首诗描绘了吴王夫差宠幸后宫而荒废朝政的荒唐事,讽谏意味相当明显。从召为翰林到赐金放还,唐玄宗尽管没有真正提供给李白一个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但自始至终都很维护其尊严;而李白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一片苦口婆心则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结语

李白的这些作品体现出唐代诗坛对于“建安风骨”的推崇和追溯。他的每首诗都充满了慷慨之气而没有矫饰和浮华的成分。与建安时期不同,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水平比较发达,在此条件下,不必再为生存而担忧的士人们自然而然渴望得到更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由此看来,唐人对建安诗风推崇备至并对其思想核心高度认同其实是与这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M]. 商务印书馆, 2003

[2] 赖力行,李清良著.中国文学批评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3] 刘洁著.唐诗审美十论[M]. 民族出版社, 2002

[4] 蔡镇楚著.唐诗文化学[M]. 海南出版社, 2001

[5] 王力著.诗词格律[M]. 中华书局, 2000

猜你喜欢

李白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仙李白的归宿
李白,二十岁那年
李白《静夜思》“床”字之解
李白书法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