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广府壁画
2014-04-29黄利平
黄利平
壁画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岭南特别是广府传统建筑上多种装饰工艺中的一类。现存的祠堂、庙宇和民居建筑等传统建筑上目前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传统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崇拜、传说故事、文化风尚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清代至民国传统建筑壁画多绘制在民间祠堂、神庙建筑头门外墙上方和建筑内墙壁上部。民居建筑上的壁画多在头门外墙上方。
从形式上看,当时画师在画壁画前,是先在青砖上涂制一层约1厘米厚的白石灰,待其干透后直接在白石灰面上作画。一般情况下,当时一座建筑的壁画都由一两个画师承包绘制,少的几幅,多的有几十幅。在同一座建筑多幅壁画中,一般多在主要的几幅上有画师署名和具体年款,其余画作上多无画师署名落款。这一点也可以作为今天辨认壁画年代及画师的一个依据。即在认定该建筑其中一幅上的作者署名和年款后,同建筑上其他壁画只要风格用笔及保存状况与其一致,即可认定为同一画师的作品。目前也存在壁画翻新后落款也随之翻新的情况,但一般翻新者会加以说明。即使不加说明,也可以根据建筑重修记载、壁画底板制作工艺、笔法、风格及作旧手法予以区分。
广府清代至民国传统建筑壁画内容主要有三类:一为寓吉祥意义的静物画,如象征平安、多子、福寿的花瓶、葡萄、蝙蝠等静物、动物画;二是山水、花鸟等风景画;三是历史典故画,即以历史上的人物或传说故事为内容的画。这部分在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中数量较多,信息量也较大,多绘制在建筑头门里外和过厅里的墙上部等显著之处。在普通民居上多是前两类画,在祠堂和庙宇上则各类画都有,以第三类为最多。
二、壁画在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继承了汉代以来中国壁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其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常可见到的描述西汉“商山四老”“伏生传经”,魏晋的“嵇琴阮啸”“以字换鹅”,唐代的“李邕鉴真迹”,北宋的“四相簪花”“米芾换字”等故事的壁画。这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于不识字的广大基层民众来说,等于是直接向他们图解了传统文化、传说故事、传统观念的具体内容。因此壁画在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上起着和西方教堂圣经故事画一样的作用,它承担着对基层民众传递传统文化观念的重任,达到实施封建宗族礼制教育和传播传统伦理、教化观念的目的。
三、清代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主要分工笔彩绘和水墨两类。彩绘画的主要题材有山水、花鸟和人物,这类花红柳绿、色彩斑斓的画占现存壁画的绝大多数。这类壁画多采用传统的重彩设色的技法,敷色艳丽。在人物的刻画上,从形象神态、服饰衣冠上讲究细致入微;画面人物安排聚散有致,前后呼应。在历史典故画上多有题跋,以白话叙述该典故的全貌,使画作易于被文化程度不高的广大乡亲所理解、认可。花鸟画讲究用笔清丽、纤细,层次分明,线条圆润流畅。水墨画题材比较少,常见的只有《教子朝天图》这一种。在白灰底上用单一的墨色展现飞龙在天、腾云驾雾的效果,真有国画一般的意境,当时人叫它为“水墨龙”。这个题材的画最早可见到道光二十六年南沙区黄阁东里村辅党麦公祠梁汉云的作品。画面表现了天空浓云密雾中半隐半现的一条老龙怒气冲冲教训一条诚惶诚恐的小龙的情景。它采用宣纸画“留白”的手法来展现天空的浩渺无垠,并利用墨色的浓淡来制造和渲染云海波涛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态,堪称一绝。正因为这种画要求有相当高的技艺,因此受到当时壁画界的推崇,晚清甚至于有壁画以画“水墨龙”为题材。
四、作为民间艺术,众多的清代至民国壁画家是身处社会底层的画匠,艺术水平自然有着较大的差别。就整体而言,他们绘画是程式化、机械化的临摹工艺,但其中也不乏技艺高超的大师。如道光时的梁汉云,同治、光绪时的杨瑞石、黎浦生、黎天保等。这些艺术家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如清代广府建筑风格的代表广州陈家祠中的壁画当年就是由杨瑞石来主笔的。
五、壁画作为珍贵图像资料,图解了今天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社会内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当时民间文化反映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了传统官修史书和方志等历史文献的不足,是不可替代的反映广府民间和市井风情的历史记录。由于当时壁画家习惯在壁画上落款,因而使这些壁画在今天成为具有确切年代的历史文物,成为研究清代广府民间文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另一种“地方志”。
六、晚清至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形式独树一帜,鲜艳夺目,具有独特民间艺术魅力。这些壁画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对广府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无疑比其他画种更为巨大和广泛,也使其必然对这个时代广大美术爱好者和孩童有重要的美术教育启蒙作用,并由此对这个区域的绘画艺术形成有深远影响。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扶闾廖氏宗祠中光绪三年(1877年)杨瑞石绘制的《三聘诸葛》图右上角有1944年修补人的题记:“杨瑞石先生此幅《三聘诸葛》图,所作人物惟妙惟肖。余儿时尝见之。世事沧桑,忽忽垂五十载。画面已剥蚀浸口,殊为可惜。兹值廖氏宗祠修缮,主事诸公命为补缺。余以珠玉在前,深惭狗续,盖亦不得已也。甲申(1944年)重阳节后三日,连陵张锦池题记。”由此可以看出杨瑞石的壁画艺术对那一代人的影响。我们今天研究晚清以来岭南绘画的艺术历程时,不应当只将目光放在上层文人画家的作品之上,而对这些当年脍炙人口、深入千家万户,真正在广大人群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艺术不去给予应有的关注。应该还原晚清到民国广府传统建筑壁画在岭南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
广府传统建筑壁画是本该引起重视,却又成为长久被忽视的文物。就壁画这一类文物来说,这类壁画也是中国历史壁画文物古迹中的一部分,应该如同对敦煌壁画和古代墓室壁画一样给予应有的重视与保护。延续传承壁画的文化内涵、艺术生命,保存广府传统建筑这一重要特色,首先就要对其主体留存备份,做好记录。拍摄今天仍散落于广府传统建筑上的清代至民国壁画,编辑专集出版这些图像,是解决保存壁画资料的有效方法,亟待大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