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陈姓述略
2014-04-29陈平民
陈平民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因有颍水出自淮阳县西北,故陈氏以颍川为堂号称颍川陈氏,妫满身后谥“陈胡公”,他是陈氏得姓之祖。
陈国历经600年,传20世、23位君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亡于楚国。陈亡后,湣公次子全温(陈胡公2l世孙)奔齐,后居于浚仪,别号陈留。湣公长子衍则避难迁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定居。陈衍为户牖陈氏始祖。起初几代有人仕于齐为大夫。第7代陈从善仕于秦为上大夫。第10代陈平佐刘邦定霸业,汉惠帝时官拜左丞相。东汉陈寔,陈衍23世孙。有一年逢灾荒,有个盗贼夜间爬到陈寔家屋梁上,被陈寔暗中发现了,他呼喊儿孙起来,并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是也。”贼人听了,惭愧地服罪。这个典故就是成语“梁上君子”的出处。
陈寔第8世孙陈达,随晋元帝南渡,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安家吴兴郡。吴兴成为颍川陈氏裔孙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经过近两个半世纪的生息繁衍,陈达第11世孙陈霸先,建立了陈朝。陈武帝霸先在位三年,因其子被困北周,遂由胞兄陈谈先长子陈蓓继位,称陈文帝。陈文帝三传至后主陈叔宝,于祯明三年(589年)亡于隋。
徽州陈姓属颍川陈氏,基本上均为陈霸先胞兄陈谈先之后,又以谈先之孙陈后主叔宝后裔为主体,只是具体派系与迁徙时间不一。
陈谈先有二子,长名蓓,字子华,即陈文帝;次名顼,字绍世,即陈宣帝。陈文帝生十子,四子陈伯固之子陈鉴迁新安,在颍川陈氏裔孙中是最早迁徙于此的。
陈宣帝顼第十八子叔平长孙陈彦清,迁歙黄墩成黄墩派。其后裔因官迁居弋阳之后,在徽州便不再有传。
陈叔宝三个玄孙轩、轶、轾的后人一迁婺源,一迁祁门,一迁休宁,为新安三大派。
颍川陈氏迁徙徽州,千百年来,生息繁衍,所出名人若秋空繁星,不可胜数,于此谨略述于万一。
陈禧,字以和,陈后主叔宝第9世孙,颍川陈氏入迁新安藤溪派始祖。禧公第18世孙陈定宇(栎)《唐鬲山府君庙记》云:
府君讳禧,唐僖宗时避广明之乱自桐庐溯流而上,至新安郡休宁县之西乡日藤溪里,爱其溪山之清奇因家焉,其后子孙益蕃,一村无二姓,故又姓是村日陈村。府君……没葬于县之南地日鬲山,岁益久,一方之民神之,乃创庙墓,傍尸而祝之,凡水旱必祷焉。
陈丰在《藤溪陈氏宗谱》禧公本传之后记有一则《历代相传》,其曰:“府君生平尝以药济人,不问其报,远近之人病甚而匙者甚众。宋仁宗朝,太后病,太医不能疗,夜梦道者予之药二丸吞之,问其处则新安,问其姓名则府君也。次日太后病愈,乃命使者访至此而敕封之。”陈丰治学严谨,他特别附记曰:“先贤撰府君庙记有日积德敦义,乡称善人者,其谓是与事涉。传说未得先世遗笔,不敢入传,姑记于后。”
宋时,陈村属休宁千秋乡。颍川陈氏迁此历经三百多年的繁衍教化,这里村风酣醇,学风昌盛,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到咸淳元年(1265年)这百余年间,陈村共出进士10名,其中陈氏一族占9名(另一名为毕祈凤),他们是:兄弟进士陈尚忠、陈尚文,进士陈孚先,父子进士陈嘉善、陈倬,父子进士陈篆、陈明,叔侄进士陈唯、陈庆勉。其中陈尚忠、陈尚文为禧公ll世孙,南宋时人。陈尚文,字质夫,号漫翁,以杜鹃诗知名,人号为陈杜鹃,文章冠当时,曾著本支宗谱传后世。
陈栎,名儒、教育家。字寿翁,号东阜,自称东阜老人。因居住并授徒于休西陈村“定宇堂”,学者称定宇先生,禧公18世孙。师于名儒黄智孙,为朱熹四传弟子。宋亡科举废,陈栎隐居乡间授徒与著述。元延祐元年(1314年),科举制度恢复,因有司逼迫就试,陈栎赴浙江乡试,以书经登陈润祖榜第十六名,取得入京赴礼部试资格,却称疾固辞,仍以课馆著述为乐事。随后朱升、倪士毅等师于其门成高弟。陈栎与朱升、倪士毅合称“十里三贤人”,三人均名列休宁“理学九贤”。
陈栎曾孙鎜,字自新,号伴竹,曾师从朱升、赵汸,继承家学,明洪武间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坚辞不仕。陈栎侄子陈光,字实卿,文学赅博,人以“书橱”目之,陈栎言其“颖而悟”。陈栎外甥吴彬、吴宜(兄弟,休宁古墩人)从其学,并有文名。吴彬,字仲文,陈栎赞扬说“能传吾学者,吾甥也”,又说“吴甥耕猎经史,种学绩文,每有悟入,予夙器之。虚谷方公、余学胡公、弘斋曹公,三公国士,天下皆于甥加赏识”。
陈宜孙,字行可,号弗斋,派出藤溪陈氏陈村派审公子文韶公孙舜聚公支下,其高祖三五公始由陈村迁休宁海阳镇文昌坊,为休邑派始迁祖。三五公为审公6世孙,审公为禧公8世孙,则宜孙为禧公17世孙。宜孙之父陈登仕宋为承务郎,官黄州司户参军。宜孙本人于南宋开庆己未(1259年)进士,初授迪功郎,官婺源县令兼摄休宁县事。元初迁将士郎知开化县,迁通州判官。著有《弗斋集》《汴梁吟稿》等。
禧公11世孙、藤溪陈氏迁歙南石门派始祖陈旭(字东升)玄孙陈福(字景祯,宋人),“家余于时,好行其德,族里急则周乏,不问疏戚逖迩”。陈福第六子德义仕宋为绍兴经界都官,德义之子陈谠“隽爽不群,深知策励,嗜读书,尤勤经营,富而好施”。陈谠曾孙陈天从,字君弼,生于宋绍定戊子(1228年),卒于宋德}右乙亥(1275年),“警敏恢廓有大度,相父拓业,富埒万户,置田庄一十五所……”陈天从第三子陈德,宋元之际人,家素殷饶,饥年出仓廪以赈贫乏,台官以闻于朝,授官长泰县尹;陈天从第四子陈能,“岁租盈余数万,凶年倡义平粜,不令米价腾踊,乡里存活者千计。以儒望荐授潭州路教授,未几赋归”。陈天从孙陈声孙,“嗜文学,仕为严州路学掌仪”;陈华孙,“博综经史,旁通曾扬之学,编辑图谱以传后世,岁旱涝发储栗以周匮乏,仕为宣抚司副使”。歙南石门陈氏自陈福公至其裔孙天从公之孙共历十代均富而好义,乐善好施,很值得研究。
禧公后裔陈村派陈学、陈其祥,蓝渡派陈一新,尖山派陈元春,环珠派陈祖卿,古城派陈天宠等,均亦儒亦商,家业兴旺。
休西横江畔蓝渡陈氏派出藤溪陈村派。禧公8世孙陈实始迁王师堂之源越,陈实6世孙嘉谟始迁蓝渡。嘉谟之孙陈仕璋于宋乾道八年(1172年)举进士;仕章堂弟大圭于宋淳熙二年(1175年)举进士;嘉谟曾孙师由为宋端平乙未(1235年)乡荐解元;师文为宋绍定壬辰(1232年)贡授将士郎;师夔于宋嘉熙二年(1238年)举进士;师秀为淳熙进士;嘉谟8世孙德新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举武进士;嘉谟12世孙国祝(字如南,号鹤汀)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举进士,官兵马司指挥。迁居蓝渡的陈氏曾倡建和几度修缮蓝渡石桥。明弘治十年(1497年),蓝渡陈氏景曦、岩义、岩兴偕族人钜、佛兴、齐、天祥、信、淮得等捐资倡建蓝渡石桥。为褒奖他们的功德,时任休宁知县李烨在桥头建了碑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蓝渡陈碧出资修缮。130余年后,桥被洪水冲塌,又一代陈氏族人陈永吉、陈正耀在徽州知府何达善的支持下,于乾隆十五年主持修缮事宜,四年后竣工。
祁西竹源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颍川陈氏轶公之后渊公自浮梁回迁新安最古老最原始的聚落,他们在此生息繁衍和由此播迁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首竹源诗写道:“竹溪山水最奇新,陈氏安居几百春。先代名人登显宦,后昆千载沐余恩。趋庭诗礼家声旧,比屋笙歌里俗淳。木本水源知久远,犹存谱牒笃人伦。”轶公8世孙渊公生政、立、从,陈立曾仕宋,官至金吾将军。轶公12世孙陈邦俊,特奏名进士,授庐州司户。陈享龙北宋元丰间登第,官南昌司户,与王安石交契。渊公11世孙陈樾为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官安庆府司户参军,樾子士宏举明经,为归州学正。士宏子龙为清湘县簿。轶公18世孙陈鼎新,宋淳祜庚戌(1250年)举进士,咸宁知县。轶公20世孙陈宗源明永乐间任福建建阳县典史,因有政声,升为建阳知县,后改上元县。清代陈振璜以捐修工程善事,职任四川威远知县、直隶州知州。清乾隆间诸生陈士球为官不忘故里,捐资为坑口修建永济桥。祁门石墅,也是一个古村落,始迁祖陈贵传8世日陈宏仕宋任龙溪县尹;陈元于宋绍兴辛未(1151年)中进士,官至宣教郎,10世孙名松、竹、梅、芝、兰,并有时望。
最早入迁绩溪的陈伯国之后、轩公派迁徙婺源之后、其他各派迁徙婺源支派以及轶、轾二公裔孙入迁徽州其他各邑和域外者之后,还有青阳陈氏入迁徽州之后,均人才辈出,风流各领,因限于篇幅不再赘言。
作者单位:黄山市社科联